文档介绍:项脊轩志归有光*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早年号项脊生,晚年号震川,苏州昆山人。明代散文家。作者介绍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从小立志澄清天下,振兴家业,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讲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8岁丧母,23岁娶妻,27岁时丧妻。主要经历*归有光虽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主要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语)。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代表作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沧浪亭记》等。今有《震川先生集》。文学成就*1、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2、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取此名,有怀宗追远之意。3、记、志、书、表,古代常见文体名,都属于古代与韵文相对的“散文”的范畴,共同点:以记事为主,夹叙夹议。“志”: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与“记”相似。但“记”通常用以记“事”“物”,“志”以记录人物事迹为主。一、文题解读(结合《教材全析》):*,号,别号,称,明朝后期著名散文家,著有《文集》,代表作除《项脊轩志》外,有《》、《》、《》。其文风后人评价曰:“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具体而言,选材上多着眼于,以此表现母子、夫妻、兄弟等之间的深情,文笔、,感情,细节。其散文对清代的派影响很大。2.“志”即“记”,是古代一种、的文体,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篇,即借写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日常生活和,表达、的感慨以及对、和的深切怀念。震川项脊生震川先生震川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家庭琐事清淡朴素自然亲切真挚深沉生动传神桐城叙事抒情项脊轩家庭琐事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祖母母亲妻子*归有光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桐城派的姚鼐评价他:“是架设在唐宋八大家与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近代林纾更尊他为“五百年来归震川一人而已”。*二、细听朗读要求:轻声跟读,注意节奏,在读不准的字音下作标记。*(一)读准字音项脊轩:渗漉:修葺:垣墙:栏楯:偃仰:万籁:迨:异爨:老妪:婢:先妣:呱呱:阖门:象笏:扃牖:长号:枇杷:二、朗读课文xuānlùqìyuánshǔnyǎnlàidàicuànyùbìbǐgūgūhéhùháojiōngyǒupípá(二)、默读课文,疏通文意,并积累文言字词的用法。*正音:垣墙周庭()婢女()姊妹()呱呱而泣()先妣()持笏()断句:顾视无可置者庭中通南北为一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yuánbìzǐgūbǐhù*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判断句(古今异义)今义:寺院的住持名作状,向下每次,副词环视……的地方北,名作状,向北。得到过了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