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中国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综述.doc

格式:doc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综述.doc

上传人:1006108867 2013/11/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综述.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 30 卷第 11 期
2010 年 11 月

经济地理
ECONOMIC GEOGRAPHY

,No. 11
Nov. ,2010
文章编号:1000 - 8462(2010)11 - 1871 - 07
中国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综述
宋伟 1,陈百明 1,姜广辉 2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北京
100101;2.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中国北京
100875)
摘要:对中国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展望,寻找存在的不足,探讨今后的研究方向。研究表
明:①相关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理论主要有农村宅基地转型理论、空心村理论以及农村居民点演变规律等,
这些理论可以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测算和挖潜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②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内涵多被
界定为整理增加耕地面积的潜力,其主要测算方法有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户均建设用地标准法和农村居民
点内部土地闲置率法三种;③整理增加耕地系数是当前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级的主要依据;④相关的农村
居民点挖潜政策措施主要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新农村建设政策和城乡统筹政策三个。今后,农村居
民点整理潜力研究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①理论研究亟需多学科理论的融合以搭建新的框架,加强理
论框架对潜力测算方法的指导;②潜力内涵应更加注重整理增加土地面积的表述,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的修
正需更加系统,潜力分级指标需更加有针对性;③加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三个政
策与农村居民点挖潜关系的梳理,为潜力挖掘提供足够的政策支持和方法保障。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方法;理论;政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
中国耕地资源的供需矛盾日趋尖锐[1]。我国补充耕
地的主要手段是土地的开发、整理和复垦。在过去
一段时期内,土地开发占有主导地位。但是,目前可
供开垦的后备耕地资源已经很少,土地整理在未来
将会逐渐成为补充耕地的主要手段。农村居民点整
理作为土地整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加强土
地节约集约利用、抑制需求的重要措施,又是补充
耕地、增加供给的一个有效途径,对缓解我国耕地
供需矛盾的意义不言而喻。
我国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的开展主要以各级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为指导,编制该规划的一个重要
内容便是预先“进行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分析”[2],以
对耕地保有量的确定、建设用地指标的分解、耕地
占补平衡的实施等提供参考[3]。目前,土地整理潜力
中耕地整理潜力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农村居民点整
理潜力的研究则由于相关工作开展较晚而略显滞
后[4-7]。因此,本文试图综述农村居民点潜力已有的
研究成果,寻找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存在的不
足,探讨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未来的研究方向。
1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内涵及其相关理论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内涵
在《县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要点》[8]中,农
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被定义为“通过对现有农村居民
点改造、迁村并点等,可增加的有效耕地及其它用
地面积”,这是关于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最基本
定义。由这个表述可以看出,农村居民点整理的中
心任务仍然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又
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①按照整理增加面积土地利
用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增加土地面积的潜力、增
加农用地面积的潜力、增加耕地面积的潜力、增加
建设用地面积的潜力等。②按照潜力时间的差异,
可以分为现状潜力和规划潜力。现状潜力主要指不
考虑农村居民点未来的人口变动,在现状状态下的
潜力;规划潜力则要考虑农村居民点未来的人口变
动情况,多数土地利用规划和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
中的潜力均指规划潜力。③按照潜力来源的不同,
可以分为降低农村宅基地标准①而产生的潜力,提
高建筑容积率所产生的潜力,改造村庄闲置地、废
弃地而产生的潜力,迁村并点、中心村建设而产生
的潜力等[9]。④按照潜力的可实现程度,可分为理论
潜力和现实潜力。理论潜力一般指用人均建设用地
①农村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要组成部分。
收稿时间:2010- 07- 26;修回时间:2010- 10- 20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编号:2008BAB38B02-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1001108 &40971107 &40801221)、山东省软
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09PKA372)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09YJC630142)联合资助。
1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