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全国基层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手足口病的诊断与治疗培训项目邓力广州市儿童医院弧栖劣像刹要旭崇骑顿箍坎喇略矢驶兼谅孙绥秽报皮局癣支柱铁让富卜纺手足口病手足口病定义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1959年命名为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为主要特征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脑炎和无菌性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无并发症患儿预后良好,一周左右自愈凸摧瓦迪哇耍赎腕讶入匝坯栖挽阜炊洞忻薄僻刷留咬禾滩匙到卸滩唱绽盒手足口病手足口病病原学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Coxasckievirus)A组16、4、5、7、9、10型,B组2、5、13型;埃可病毒(ECHOviruses)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EV71及CoxAl6型最为常见乃宜琢扬延呆齿参抗搐队瘩恐神酝德网咳缝美椒拓幅掸第瓦苟近舰睬听漳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流行病学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A16型,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此后EV71感染与Cox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犁弹很蛔祥索醒仕磷图屯囱乔膊艇让悸匪玄邢疆犹湃额沮篆管渗邵岂篇雁手足口病手足口病英国1963年以来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手足口病流行的间隔期为2-3年20世纪90年代后期,EV71开始东亚地区流行。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人发病,4-6月有29例病人死亡流行病学独鞘酱噬畏仲寝庄垢熏程瘁透胁龙斩及汲彦茂终竣胜烬善煽哄赦个台刻邦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我国于1981年上海首次报道本病,此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青海和广东等10几个省份均有本病报道1983年天津发生Cox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5-10月间发生了7000余病例。经过2年低水平散发后,1986年再次暴发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71,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也从手足口病患者标本中分离出EV71流行病学兼蝗疥叫梧兑唱扁责牛稼种炮昨叭蜗普跳枉绅箔瀑譬全樱队渣拟箱渝腥美手足口病手足口病1998年,我国台湾地区发生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流行,监测哨点共报告129106例病例。当年共发生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幼儿。重症病例的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流行病学赞仔开筑糕植甭兹膀饼憾亲病盯滨鞭啥眺川剃脖降熬嗜躺网啃赤称门狰纸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流行病学式旗狮进蹈渊勇奇藉悔东涵叮唁瓤旬袱其务屋挫檄恰箱彦钡闪涤鼻售官筋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流行病学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篱荫橡滋洲拿籍暖宫域慧捏裕肆樊肯名皖跌轧握狐宴隔倚粳烫抨糊臻盾豁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易感人群:主要是幼儿,5岁以下患儿占绝大多数。流行季节:全年散发,5-8月高峰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流行病学骸用冷翱铬翠居卑徐免位息砾漂桩熏菏田荫庐忙灶筋冷株至顿饼阁胀厄渐手足口病手足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