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蒁吉林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羀羆“十一五”期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痛下决心、下大力气解决各种突出环境问题的关键时期。为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根据《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和《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制订本规划。蒅一、“十五”计划评估和未来形势预测袃(一)“十五”计划评估。莀“十五”期间,在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全省各级政府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认真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结合生态省建设,切实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深化工业污染防治,全省环境管理、环境执法力度不断加大,环保投入逐年增加,全民环境意识不断增强,“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基本得到落实。。薆“十五”期间,在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环境状况相对稳定,局部区域环境质量有所改善,重点流域水质恶化的势头有所遏制,主要江河、湖库水质基本稳定,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得到初步保护;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日益好转;城市声环境基本保持稳定;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生态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辐射环境管理不断加强,各项指标保持在天然本底值范围内。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基本得到控制。其中烟尘、化学需氧量、挥发酚、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均达到“十五”计划控制目标。蝿生态保护工作取得进展。截至2005年底,全省各级自然保护区累计达到33个,各类生态示范区达23个。“十五”期间,全省共治理盐碱化草原763万亩,退耕还林还草111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92万亩,%。蒇环境监管能力有所提高,已初步形成环境监测、监察、科研、宣教、辐射环境安全监管、信息管理等工作体系。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较大发展,与多个国际组织开展项目研究,并配合国家环保总局进行有关履行环保国际公约和议定书的活动。。莄“十五”计划共安排140个项目,。截至2005年底,共完成64个项目,%;,%。芈“十五”计划所确定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新建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生态保护项目和环保产业项目的完成率较低,主要原因是我省属经济欠发达省份,经济支撑能力弱,环保投入无法满足需要;环保项目投融资渠道有限,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污染治理市场机制;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和管理体制不够健全,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不足;环境监管能力和监管手段有限。芇(二)面临的环境形势与发展预测。。蒂(1)环境污染依然严峻。羂全省主要江河都程度不同地受到污染,其中,东辽河、图们江水污染严重,松花江水污染呈加重趋势。2005年,全省17条主要江河的66个水质断面中Ⅴ类和劣Ⅴ类水体占43%。个别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超标,农村饮用水源污染问题比较突出,地下水水质有恶化趋势。城市大气煤烟型污染未从根本上解决,二氧化硫排放量呈增加趋势;随着城市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已达160多万辆),机动车尾气污染逐年加大。城市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噪声扰民现象时有发生。大多数城市没有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总体处于空白。羈(2)局部生态环境有所好转,但生态恶化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东部森林采育失调、东中部水土流失、中部黑土地退化、西部“三化”等问题依然比较严重。据统计,目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15万公顷,%。自然保护区内违法开发建设现象依然存在,面源污染日益严重,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畜禽养殖等造成的土壤污染问题逐步显现。蒆(3)辐射环境存在安全隐患。停止使用的省放射性废物库旧库存在渗漏隐患等情况,在用的废物库和配套辅助设施不完善,放射源安全隐患尚未彻底消除,辐射环境监测分析能力比较薄弱,辐射环境安全监管机构亟待进一步健全,影响我省的辐射环境安全的各种因素不容低估。薀总体上看,全省环境状况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莁2.“十一五”期间环境发展趋势预测。螈“十一五”期间,是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生态省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为解决我省长期存在的工业结构性污染,加快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建设,统筹解决城乡环境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与此同时,全省环境保护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芃(1)环境污染严重的状况在短期内改善的难度很大。总体能耗大、污染重的造纸、冶金、石油化工等行业仍将作为我省的主导产业,技术落后、资源能源利用率低的状况在一定时期内难以彻底改变,经济的快速增长必将提高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增加的风险。个别地区片面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