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陶渊明是东晋重要的诗人.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陶渊明是东晋重要的诗人.doc

上传人:镜花流水 2019/3/15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陶渊明是东晋重要的诗人.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小谈“靖节征士”陶渊明是东晋重要的诗人,人们的心目中的陶渊明似乎是个隐逸的隐者,飘逸洒脱的外在形象背后,却潜藏着巨大的政治忧伤与内心痛苦。细细品味之下,发现陶渊明的思想似儒非儒、似道非道,异常复杂,不能简单的化为一派一家。所以我写这篇论文的目的就是试图分析这一现象的产生。陶潜字渊明,又字元亮。死后,其友朋私谥其为“靖节征士”,故又称陶靖节。靖,安静的意思,节,应该是气节的意思,征士在辞海里的意思是曾经朝廷征聘而不肯受职的隐士。”从以上对“靖节征士”释义中,至少可看出四点信息:恬淡静怡、操守高尚、为朝廷重视、隐士,这无疑准确的概括了陶潜一生之志趣,而且这与今日流传千古的陶潜形象确实吻合,人们提到陶渊明,心目中无疑首先浮现出以上四个关键词。但细细读罢陶潜诗集,发现这样的几点似乎仍显不够。。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乱世之一,社会动荡程度远超人们想象。我们知道,在一个盛世、中央政权强大的情况下,儒家能起到他教化人民、治邦安国的作用。但是在魏晋乃至南北朝,这样一个中央政权不稳、社会极度动荡的时代,两汉的“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主张,在曹丕登基为皇帝的那一刻就宣告结束。曹魏、司马晋以及后来的南朝一反两汉的“以忠孝治天下”而主张“以孝治天下”,实际上透露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尴尬——篡位夺权。李密在《陈情表》中一句“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就委婉的表达了司马家族不光彩的建国史。皇帝已是不忠,已经违反了儒家教义,下层人民又怎能太较孔子的真儿呢?儒家已经不能再维持它的教化作用,人们就把眼光投向了道家。陶渊明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他的思想不可能是单一的、纯粹的,而更多的表现为各种思想的交织杂糅。陶渊明一生的作品中,既有引用儒道经典,又有引用道家经典。虽然通过这种方法不可能精确的表现出陶渊明思想的全部,但仍隐隐约约能看出陶渊明并不是一个完全的隐者。儒道本是两种迥异的思想,但陶诗中大量引用两家经典,尤其是儒家,在其归隐后,诗中仍有浓厚的儒家思想,,在东晋东渡,政权未稳时,功勋卓著,他升任太尉,兼八州大司马,封长沙郡公,是个左右帝国政局的人物。而因为魏晋是一个重阀阅的时代,士人们以河洛为中心,其他士人则甚受轻视。所以由于这一门阀制度的影响,陶氏一族缺少皇权的“关照”。陶侃之子陶称在陶侃死后即被庾亮以叛变罪诛杀,其家族特权的不稳性由此可见一斑。因此到了陶渊明这一辈家道就衰败了。年仅二十一岁的陶渊明只好“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以乞食填饱肚子。想起祖上金戈铁马、纵横沙场、为国尽忠,再对比此时的尴尬处境,可知陶渊明心中一定充满了无奈、伤感和痛苦,这更多的可能是一种“愧我非韩才”的怒吼。为家族生业记,缺少门第背景的陶渊明不得不在亲戚的帮助下担任江州之祭酒、州府小职、镇军军府参军、刘敬宣建威将军军府参军、彭泽令等无关痛痒的职位。最后公元406年,四十二岁的陶渊明终于“不能为五斗折腰向乡里小儿”,怒罢官而去,开始了隐居的一生。陶渊明的父亲常说: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背负着这种沉重的道德十字架,陶渊明不能不思进取,甚至隐居后也不敢忘记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