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会计学
主讲教师
周英
管理工程系
《会计学》课程简介
众所周知,现代社会对非从事会计职业的人才掌握必要的会计知识早已提出了很强烈的要求。比如,每一个单位、机构都会有涉及会计、财务的事项发生,企业管理中则始终贯穿着成本效益观念,社会经济生活的每一领域、乃至个人投资、理财等也需要会计知识的支持。面向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正以其特有的基础性、实用性而被广大学生所接受,并展示其学科上的独特魅力。
面向非会计专业开设的《会计学》课程,有别于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立足于通过“懂会计”达到为其专业服务的目的,而不是“如何做会计”,培养这些学生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远比“生产”会计信息的能力重要。因此,本课程除了传授学生将来从事经济工作必须掌握的基本会计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外,还重视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会计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了解会信息所代表的经济含义,培养学生的经济思想,掌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具备使用会计这一“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的能力,通过阅读、分析和使用会计信息,改进和完善自己的经济、管理、工程技术工作。
第一章总论
学习目标
◆会计的定义及其作用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财务报告及其要素--会计提供的信息
◆会计要素的内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会计等式、种类及其作用
◆我国会计法规体系
第一节会计及其作用
一、会计的含义
(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会计萌芽阶段
古代会计
近代会计
现代会计
15世纪—20世纪30年代的会计
奴隶社会—15世纪的会计
奴隶社会以前的会计
20世纪30年代—现在的会计
第一阶段――古代会计阶段。
特点:计量单位尚未完全固定为货币;
会计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
以官厅会计为主;
会计方法主要是单式记账法。
“会计”一词最早出现于西周。
《周礼•天官》:“会计,以日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岁会计考岁成。
“四柱清册”宋朝的记账方法:
旧管(期初结存) +新收(本期增加)—开除(本期减少) =实在(期末结存) 。
第二阶段――近代会计阶段
会计的特点: 会计成为独立的管理职能;
转变为以企业会计为主;
会计方法主要是复式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巴其阿勒(Loca Pacioli)的《算术、几何及比例概要》,是会计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注册会计师的出现:1854年第一个会计师协会——爱丁堡会计师公会的成立,是会计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
第三阶段――现代会计阶段
会计的特点:形成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分支;
会计电算化;
会计标准、规范逐步完善,并向国际化发展;
会计形成了一套应用学科体系。
会计学科体系:对内报告会计:管理会计
对外报告会计: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国际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社会责任会计……
会计发展历史证明: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二)会计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动因
——生产实践和经济管理的客观要求
劳动
耗费
生产活动
劳动
成果
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会计活动
对劳动耗费和成果的计量、计算和记录
结论:会计是适应人类生产实践和经济管理的客观要求而产生和发展的。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生产“过程越是按照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马克思:《资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