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许三观卖血记》 2135.pptx

格式:pptx   大小:318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许三观卖血记》 2135.pptx

上传人:小点 2019/3/18 文件大小:3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许三观卖血记》 2135.ppt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许三观卖血记》作者简介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中国浙江杭州,3岁时随父母迁至海盐,在海盐读完小学和中学,曾经从事过5年的牙医工作,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经出版长篇小说4部,中短篇小说集6部,随笔集3部,其作品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近三十个国家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5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等。现为杭州市文联专业作家。故事简介《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它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衍生作品由于种种原因,《许三观卖血记》的电影剧本在中国通不过审查,所以最后被改编成了一部韩版电影。遗憾的是,由于韩国缺乏“大饥荒”、“文革”、“知青下乡”等历史阶段,在改编电影中完全删去了原著里的这些情节,只是纯粹注重对亲情的诠释,使作品失去了历史价值。这说明一部成功的改编影视作品,也必然要和原著的时代背景相结合,从文学史的高度上,去完整地展现原作品所要表达的主旨。韩国电影研究专家也评论说:《许三观》与余华先生的原著小说情趣迥异,它褪去了历史的重量,只玩味那些生命中无法承受的“轻”。将一个原本人文情怀浓厚、历史语境深沉的作品浅化并过于商业化了。于是韩国的许三观是温吞水般的,不够炙热也不够cool。组员读书心得宋佳仪《许三观卖血记》一如《活着》和《兄弟》,余华的故事里总是充斥着人生的艰辛。他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中悄悄侵入我们的心。他的书有一种力量,一种能够带动人心弦的力量。小说的人物性格设置也很简单,简单到有时候感觉有那么几分的幼稚,但是却因为这样的幼稚,给我们呈现了最简单、最真实的农民形象,没有那么多的阴谋诡计、尔虞我诈,一切的初衷就是一个看起来简单不过的想法。正如小说的主人公许三观,他是卑微的,他头脑简单但却实实在在,他以小人物平凡的性格面对着生活的苦难辛酸。他只要好好的活下去,家人们好好的活下去,并且为了家人能好好的活下去不惜拿自己生命冒险,这样说他也是伟大的。他是平凡的人,但绝不是平庸的人;他是卑微的人,但不是怯懦的人。余华在中文版自序中说,这本书其实是一首很长的民歌,它的节奏是回忆的速度旋律温和地跳跃着,休止符被韵脚隐藏了起来。这是一份历史,试图唤起更多人的记忆。故事诉说着那个年代人们生活的情形,那么艰难,可是他们依然挣扎着坚持着。在读完这本书之前,我心情很忐忑,总是害怕在下一个情景主人公会死去。文章中许三观卖血后的身体上出现种种痛苦,我一度以为过不去了,可是后来希望又来了,他一次次的坚持了下来。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许三观用嘴给全家人炒菜的时候。大饥荒,一家人喝的粥越来越稀,为了减少体力消耗只能躺在床上。许玉兰在他生日这天特地煮了放糖的粥,孩子们却忘记了甜的味道。他心疼孩子,于是在带他们在想象中做饭。说实话,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感觉又好笑又感动,他们都在不停吞口水抢菜吃,我想说我也是。那些一个个给人留下震撼的情景是什么?可能有人把它叫***和亲情。许三观在故事中掉了很多次眼泪,他的女人也是。一直不认为掉眼泪是什么可耻的事情,谁都会有感情,谁都需要宣泄。当他家徒四壁,当他思念死去的爷爷和四叔,当他想起阿方和根龙,当他认为一乐死去了,当他的血再也卖不出去…这个男子汉一把又一把的眼泪,可是后来所有的困难都能过去不是么,他们总是说,好日子会来的,只是时间问题。眼泪只是一个情感的出口,所需要的,依然是泪水背后的那一种坚强,是泪水过后的那一份信仰和坚持。李康灵读《许三观卖血记》虽然没有《活着》那般心情沉重,但是同样让人展不开眉。在小说中,许三观一家不仅经历了三年饥荒,而且经历了“文革”中的批斗与被批斗、上山下乡的家庭变故等。而面对生活中的一次次难关,许三观都是靠卖血渡过的。在中国,“血是生命之源”,被视为生命的精华和本质,但许三观却是以对“生命”的出卖来延续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值得注意的是,靠“卖血”维持生活的不止是许三观一人,还有将许三观带上“卖血之路”的根龙和阿方等人。在当时那样的社会背景下,卖血几乎是当时下层人民面对苦难与厄运时普遍采取的应对方式,以至于众人还将“卖过血”当成衡量体魄甚至娶妻生子的标准,实在是让人唏嘘不已。卖一次血挣的钱相当于在土地里干半年活,农民的劳动被贬值到了如此地步,逼得他们只能靠卖血来维持生活,这是多么让人无奈的生存法则。我们应该反思,是什么原因导致当时的百姓有这样的思想观念?是老百姓的愚昧无知?是贫困的生活所致?还是国家的统治出现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