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文档名称:

三八节征文8篇.doc

格式:doc   大小:70KB   页数:2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三八节征文8篇.doc

上传人:992006838 2019/3/18 文件大小:7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三八节征文8篇.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三八节征文8篇【篇一】奶奶穿着素色对襟大褂、黑布裤子、黑色布鞋,挽着发髻,玉面如水地坐在樱桃树下,择菜、洗衣、梳头发、缫丝........她的左边是东屋,右边是厨房,对面是堂屋,身后是二伯家青色的瓦房。奶奶坐在院子里,院子坐落在村西的山头上,村子背靠着伏牛山,伏牛横亘在中原大地上……每次想念奶奶,我脑海中都会浮现出这样一幅场景。奶奶7岁的时候,家里生活实在过不下去了,就把漂亮机灵的她送到地主太爷爷家,许下了这桩婚。爷爷木讷老实,大奶奶十来岁,但对奶奶却是极度疼爱,家里的事都凭奶奶做主,所以小时候经常听村里的人说奶奶是最有福气的童养媳。奶奶生下的前两个孩子都被“天收”了,直到30岁才有了大伯,后来又有了二伯、大姑、小姑,直到40多才有了父亲,所以她格外疼爱孩子们,也因为父亲是最晚结婚的,所以奶奶一直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小时候,奶奶天天给我们讲“土匪”的故事,土匪带着枪面目狰狞、土匪都是半夜的时候来、土匪每次来都抢吃的、土匪会***、土匪抓劳力、奶奶拿刀和土匪斗争.....这个故事系列就像《一千零一夜》一样,仿佛永远也讲不完,我们总是听得津津有味,缠着奶奶继续讲,却也在心里怕极了长得五大三粗的人。母亲过门那年爷爷得病去世了,我出生后就和奶奶睡在一起,冬天的时候奶奶总是抱着我的小脚放在胸口上焐着,一边念叨着我的脚冻得像“石头蛋儿”,一边使劲搓。我入学后,每天晚上躺在被窝里给奶奶讲白天学****内容,最擅长的节目就是数数,从一数到一百,再数到睡着,日日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小学三年级有了早自****五点多就要起床,冬天太冷,我磨蹭着不想穿衣服,奶奶就把我的棉袄棉裤抱在怀里,暖热了叫我穿。下了早自****回家,奶奶总能从灶台里掏出一两块烧得火热的石头,用旧衣服包着让我暖手。化雪的时候最冷,我们又爱贪玩,回到家靴子已经湿得可以拧下水,母亲总会嗔怪道“不成样儿的孩子,做多少都不够穿,以后光脚走路算了”,奶奶这时候总是一声不吭,升上火,笑眯眯地把我们的靴子烤干。后来,奶奶还想出了妙招,在我们脚上套上塑料袋,这样就算鞋子湿了,也不会冻到脚,也让我们少受了不少罪。奶奶勤劳节俭、谦卑热情、重德崇文,她的性格直接影响了姑姑、伯伯和我父亲的性格,父亲的性格直接影响了姐姐、弟弟和我的性格。父亲从来都是一个老实本分、勤勤恳恳的人,热情又谦卑,从不狂言诳语,也从不懂得什么叫趾高气扬,每天把自己的时间安排的特别满,天不亮就起床干活,天黑了才收工,遇到大雨天或大雪天,就蒙着被子睡一天。奶奶总念叨上学的好处,信手拈来戏曲里“金榜题名”的故事,我就特别期待长大,长大了我就可以金榜题名、光耀门楣,不过我考上研究生那年奶奶就过世了,也没有来得及分享这份喜悦,研究生毕业我没有继续读书,不知道算不算是辜负了她。小孩子总是贪吃,偏僻的山头上,最近的便利店也要走上20分钟,家里经常粮食都接不上茬,更别说买零食了。奶奶的屋里总是有“宝藏”,亲朋好友看望的礼品,父亲母亲一律不准我们动,奶奶总会笑眯眯的拿出来,把孙子孙女们叫到一起来分享,这时候父母亲总会把我们叫到一边训斥,奶奶再唤我也不敢去了,心里却十分惦记又遗憾。有次,我和弟弟偷偷拿了几块饼干,不小心漏出了“蛛丝马迹”,母亲把我们关在屋里痛打了一顿,从此我对饼干生出了深深的恨意,直到现在也不喜欢吃。后来听说,奶奶做媳妇的时候也是这样管教父亲、伯伯、姑姑们的,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不失一颗拳拳仁孝之心吧。中学到了乡里读书,离家大约二十里,我就开始住校了,翻过一座山,越过一条铁轨,再走上两三里就到了,每周两次,风雨无阻,暑寒交替。每次回家,总在半里地外的小桥上碰见孤坐的奶奶,看见我们,八十多岁的她两眼笑成一条线,嘴里一遍遍念叨“建功的人(奶奶认为读书是大事,读书就是在为国建功)回来了,吃苦的娃儿们回来了”。回到家,掀开锅盖,总有香喷喷的韭菜饼、薄荷饼、马齿苋饼、槐花饼、荠荠菜饼、白菜饼、菠菜饼。。。。。奶奶像是会变魔术似的,饼的种类跟着季节变换不停变换,我们几个也总是像饿坏了的小牛犊一样,狼吞虎咽。后来父亲告诉我们,奶奶逢人就问星期几,生怕错过了周五我们回来的日子,更是提早到地头采摘野菜,早早做好了饼等我们回来。后来,我因为读书工作,先后去了县里、省里、中央,也算“见了世面”,吃的饼花样越来越多,不过再也吃不出那时的美味了。奶奶的晚年基本上是在孤坐、静默、呼唤中度过的。她八十三岁的时候,得了偏瘫,老年性痴呆也愈加严重,像是秋风下凋零的树叶,突然就枯萎了,不再认识她的亲人们,除了睡觉,大部分时间就静坐在老式的黑色大木椅上,怀里抱着猫儿,眼睛盯着院子里的鸡儿、鸭儿、狗儿,笑眯眯看着家里走动的人儿。更多的时候,她扯着嗓子,带着调子,一遍遍叫着孙子、孙女的名字,急促有力、苍劲悲凉,日日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我们和堂姐们、堂哥们一有时间回到家,都争着跑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