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文档名称:

历史必修三[1].doc

格式:doc   大小:100KB   页数:2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历史必修三[1].doc

上传人:zbfc1172 2019/3/19 文件大小:10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历史必修三[1].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考点解读】★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观点见后面)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非功、节俭、尚贤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统治阶级所重视)★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有深远影响。★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学创始人为春秋末期的孔子(“至圣”“万世师表”)。主张和贡献:(1)核心是“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保守性的体现)(3)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国,反对苛政。(民本思想)(4)教育思想: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5)整理古籍:“六经”《诗》、《书》、《礼》、《易》、《春秋》《乐》。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总结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之大宗。孟子(“亚圣”)主张:①发展了仁,提出“仁政”思想;②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民贵君轻”。③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君舟民水”关系。③伦理观:主张“性恶论”,但可以通过后天礼仪法治改造成为君子圣人。【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根本原因)(1)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崩溃(2)政治:周王室的衰微(3)阶级关系:士的活跃,受重用。(4)思想文化:,独尊儒术【考点解读】★知道“罢黜百家”史实董仲舒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以思想上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汉武帝(1)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政治方面:用儒生参与国家大政。(3)教育方面:兴办太学,立博士,传五经,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全国各郡设学校,推广儒学,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结果: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知识梳理】“无为”到“有为”: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1)内: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割据局面正在形成。(2)外:匈奴为患,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2)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3)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考点解读】★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宋朝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和南宋朱熹。陆王心学代表人物:南宋的陆九渊和明朝中期的王阳明。★说明宋明理学时期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特点: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儒学。二程思想:(1)核心思想:“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理后物;(2)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3)认识论上,提出“格物致知”,主张外在的探求。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天理即三纲五常。他是宋朝理学集大成者,孔孟后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他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他的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还远及日朝以及欧洲,在日朝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南宋的陆九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反省内心。明朝中期的王阳明把“理学”发展到“心学”的新阶段,更多吸取佛教禅宗思想。思想主张:①心即理,认为人心便是世界万物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