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纪君祥赵氏孤儿一《赵氏孤儿》的文学影响—国际《赵氏孤儿》的文学影响—国内二、《赵氏孤儿》故事渊源三、《赵氏孤儿》故事四、元杂剧知识五、赵氏孤儿的主题六、赵氏孤儿的冲突和人物纪君祥元代戏曲作家。一作纪天祥,生卒年不详。《录鬼簿》记他与郑廷玉、李寿卿为同时人。现代研究者考知李寿卿为至元(元世祖年号)间人,由此可推知纪君祥的活动年代是元代前期。著有杂剧6种,现仅存1种:《赵氏孤儿冤报冤》,一作《赵氏孤儿大报仇》,简称《赵氏孤儿》。另《陈文图悟道松阴梦》1剧,仅存曲词1折。赵氏孤儿的文学影响—国际《赵氏孤儿》在国际上是很有名的一部杂剧,有人赞之为:“来自东方之神”。是中国最早传至欧洲的戏曲作品。英国剧作家威廉赫察特改编为《中国孤儿》,在英国文化界引起重大反响。他在献词中说:“其中有些合理的东西,英国名剧也比不上。常被称为中国版《哈姆雷特》1731年《赵氏孤儿》曾被法国传教士马约瑟翻译成法文;1735年发表于杜哈德主编的《中国通志》上。《中国通志》有英文、德文、俄文版本,这样《赵氏孤儿》就自然有了英、德、俄三种译本。1755年,法国启蒙运动文化巨人伏尔泰将《赵氏孤儿》改编为《中国孤儿》在巴黎公演,轰动法国剧坛。伏尔泰说:“这个戏使人了解中国精神,有甚于人们对这个大帝国所曾作所将作的一切陈述。”1783年,德国诗人歌德也曾将它改编为《埃尔佩诺》;《中国英雄》。1834年,巴黎出版法国汉学家斯坦尼思拉斯·朱利安翻译的新的法译本《赵氏孤儿》,此译本在欧洲影响很大。1973年伦敦出版了艾伦·黄翻译的《赵氏孤儿》五幕戏剧。由此可见《赵氏孤儿》在欧洲读者和观众中受欢迎的情况长盛不衰。2012年英国版的《赵氏孤儿》。2012年,道兰把这部经典的中国复仇悲剧搬上了英国舞台,以西方视角去诠释中国戏剧道兰坦言,赵氏孤儿的文学影响—国内在元杂剧基础上,后被改编为京剧、潮剧、秦腔、话剧、豫剧、越剧、晋剧等剧目。亦有改编为小说、电影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