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唐之韵解说词 杜甫.doc

格式:doc   大小:37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唐之韵解说词 杜甫.doc

上传人:cjc201601 2019/3/19 文件大小:3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唐之韵解说词 杜甫.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千秋诗圣——杜甫(唐之韵解说词)杜甫,字子美,与李白同为唐代诗坛上的两个巨人。唐代是中华农业文明发展的顶峰,而盛唐又是唐代的尖顶。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分界线,也是中华农业文明由盛转衰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把这两个巨人分隔在山顶的两侧:李白站在往上走的一侧,头是仰着的,看到的是无穷尽的蓝天、悠悠的白云和翱翔的雄鹰,因而心胸开阔,歌声豪放;杜甫站在往下走的一侧,头是低着的,看到的是小径的崎岖、深沟的阴暗,因而忧心忡忡,歌声凄苦。李白是盛唐气象的标志,盛唐过去以后,他就凝固成一座无法攀登的危峰,使后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可望而不可即”与这个词有些不一样,区别在哪里?);杜甫是由盛唐转入中唐的代表,他从忠君爱国的立场出发,痛斥祸乱,关心人民,因而随着封建秩序的日益强化,他成了后代诗人学****的楷模,成了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诗人。   由于影响大,保存下来的有关他的古迹也就特别多。他出生在河南巩县,在这里度过青少年时期,于是这里有杜甫的故里纪念馆。三十五岁左右他到过长安谋求官职。曾“朝叩富儿门,幕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注意:“炙”的写法,与“灸”在写法和意义上的区别),到出潜杯心”(《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而一无所获非常卑微地呆了十几年,陕西长安县于是有纪念他的“杜工祠”,安史之乱中,他逃往四川避难,路过甘肃成县时,曾停留一段时间,于是这里也有一座纪念他的“杜甫草堂”。他在成都住了将进四年,这里纪念他的杜甫草堂是很具规模的,也是人所熟知的,五十七岁时他离开四川,经湖北转入湖南,两年后死在这里,于是湖南平江县这里有纪念他的杜甫墓。   杜甫在唐代诗名并不大,根本无法和李白相比。五代时韦编选的〈〈才调集〉〉,选唐诗一千首,里面连杜甫的名字都没有。可见在当时,杜甫还谈不上什么知名度。到封建秩序开始强化的宋代,他才变得诗名赫赫;到明、清时期,他才被尊为“诗圣”。   杜甫死后大约半个世纪,中唐诗人元稹(他跟谁并称“元白”?)在一篇文章中说,杜甫“尽得古今之体势,而蒹人人之所独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是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可是杜甫能写“大或千言,次有数百”的排律,李白根本写不出来(〈〈唐检校共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于是元稹认为,李白虽然也写诗,但跟本无法与杜甫相比。元稹这篇文章,在唐代并没有起多少作用。同时代的韩愈就认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你能背下这几句话吗?),坚决反对抬高杜甫,贬低李白。其实,韩愈不明白,元稹这样惊世骇俗,真实的用意是要为他和白居易新题乐府诗扩大影响。要达到目的,自然最好是把他们敬佩的杜甫抬高;要把杜甫抬高,最有效的办法,又莫过于编造历史,说他生前就与李白平起平坐,而实际是李白根本无法和他相比。李白是太阳,知道他的人太多了。现在说杜甫远远地超过他,还不使人大吃一惊?这个石破天惊的论断,首先为历史学家所接受。《旧瘦书》把元稹这些话全文写进《杜甫传》,《新唐书》也以此为基调。由于这一误导,加上从宋朝起杜甫的诗名又如日中天,后世就真以为他活着的进候就与李白并驾齐驱了。   杜甫虽然只能算中唐诗人,但一生五十九岁,将近四分之三的时间是在盛唐度过的。盛唐既然是出狂人的时代,他又和李白、高适和岑参这样的狂人交往,也就不可能有染上几分狂气: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