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心入画境知禅意清风化雨润无声陈玉圃者张荣东画境如禅。陈玉圃的画笔下,是一个虚静澄明的禅意世界。在这儿,世界仿佛在一瞬间凝滞了,万物皆寂,惟觉山高月小,云淡风清。无论山石草木,茅舍竹篱,还是风雪归人,蓬窗烛光,都仿佛一个古典的梦境,不闻俗世人声、市井喧嚣,但有鸟鸣山涧、疏影暗香。这是一个多么寂静而又空明的世界呵,这儿静得有些令人惊讶,面对这样的静穆,我们似乎只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和呼吸声。这样的画似乎远离了我们的时代,但它又使我们在喧嚣现实中疲惫的心灵得到了抚慰:那是一种充满喜悦的静美之境,静的背后是万物褪尽华的朴素、率真之美。那里充满禅的智慧。由艺术之境而入禅境,或由禅境而入艺术之境,在中国画的历史上并不少见,如王维、石涛、八大、石溪、弘仁等等,均以禅入画,拓宽了中国画的创造领域,丰富了技法,提升了中国画的境界。而中国传统国画尤其是自文人画以来,多尚虚静、清明、内敛、幽微,几与禅境无二。陈玉圃深谙此中深意,他几十年来穷研画理,追根溯源,习传统,明画道,养画心,形成了简约率真、气韵和畅、神彩俱备的艺术内蕴。他一心在画与禅的交融中创造一个新的创造理论体系,用更具文人智慧与人文关怀的视角提炼自己生命的语言,潜心悟道,其心明而无尘,其意远而有韵,达到了返璞归真、空灵出尘的艺术境界,这在当代的画家中实不多见。陈玉圃,济南历城人,自幼酷爱绘画,以至因画废学,初中毕业后就在村里当了一名民办教师。每天教书之余,他都要作画到深夜,寒窗烛火中,他的心已在笔墨氤氲间如醉如痴,不知寒暑,那时他的老师就是一本《芥子园图谱》。稍长,他幸遇黄芝亭先生,又因之结识黑伯龙、陈维信等名家,遂为其入室弟子,其创作思想亦深受二师影响。在艰辛的农村生活中,陈玉圃苦苦求索,创作不辍,终于迎来了人生的一次转机,1976年,陈玉圃以农民的身份应聘至曲阜师范大学艺术系,登上了大学的讲坛。然而就在他出行的前一天,其父竟与世长辞!陈玉圃悲痛欲绝,父亲虽然并不懂画,却是他学画的坚定支持者,陈玉圃把自己所有喜爱的作品都投入了父亲的墓中,人生无常,岁月轮回,年轻的陈玉圃初次体会到了人生的苍凉、无助。住往祸不单行,第二年,,陈玉圃因受“四五”运动的影响,蒙冤入狱。狱中的半年,使他倍觉人生冷暖,他愈加体会到艺术在人生苦难中不可替代的支撑力量,在人生的凄风冷雨中,艺术已成为他心中最温暖、最美好的归宿,他也坚定了为艺术而竭尽此生之力的信念。出狱后他几经努力,终于考取了广西艺术学院黄独峰教授的中国画专业研究生,从此走上了专业创作的道路。人生的曲折使陈玉圃倍感凄凉也倍感困惑,他逐渐在庄子“天道有知”、“无为而作”的思想中找到了人生与艺术的共鸣,在道学思想的观照下,每个人都是多么渺小呵,大自然宽广博大,生生不息,处处体现着生与死、动与静、虚与实的辨证统一,那里面有生命与艺术的真义在。陈玉圃由此觉悟了艺术的真谛,他的画风也日趋清淡,不再拘泥于事物的表层之象,而是深入其质,发掘其精深幽微之义。陈玉圃画境的清净源自内心的安宁,在他创作的早期,绘画不过是抒发人生胸臆的工具,是率真情感的直接表现。在经历了人生风雨的大悲大喜后,陈玉圃意识到真正的画境实为人生绚烂之极后的虚寂,是一种见山还是山的归真返朴的浑融状态。他在《心画臆说》中写道,“所谓心者,本性空明清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只是因众生六根不净,缘六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