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3
文档名称:

东营区水利十二五规划(3).doc

格式:doc   大小:320KB   页数:6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东营区水利十二五规划(3).doc

上传人:坐水行舟 2019/3/19 文件大小:3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东营区水利十二五规划(3).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蝿蕿薃羃东营区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薈虿羄莁薁蚈莅肃二〇一〇年四月莀螈螆薁东营区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腿第一章编制依据和要求袈一、编制依据***1、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方针政策;芃2、水利部和省政府关于“十二五”规划工作的有关部署和要求;膂3、陈雷部长在全国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羈4、省政府“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精神;芄5、孙义福副厅长在全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羄6、《山东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羁7、《山东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思路报告》;肈8、已批准或编制的流域开发综合治理规划、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地方水利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它相关行业规划。蚄二、编制要求蒂1、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方针政策,全面体现科学发展观对“十二五”水利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认真总结东营区“十一五”水利发展的成就和经验,认真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东营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水利发展的实际需求,深入研究水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以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治水思路和理念,拓宽水利发展视野,增强水利服务社会的能力,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有益的意见和见解;分析论证依据可靠,数字指标要准确,以形成具有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创造性的新阶段水利发展规划。虿2、紧密结合东营区实际,根据经济社会对水利的发展要求,重点解决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节约与保护,水环境及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改善问题。膈3、注意与各单项规划、上下级规划的衔接,做好与“十一五”水利发展计划的衔接。肅4、根据东营水利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反映水利发展与改革的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发展目标和改革措施。膄蒈芈蒆薂蒁芇薃莄芀莇羄螂聿蒇莅蒄肂薇第二章基本情况螆羂第一节概况袁一、自然概况蚇1、境域位置***东营区地处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是东营市的中心城区。地跨北纬37°14′13〃~37°31′57〃,东经118°12′42〃~118°59′52〃,东濒渤海,西依黄河,与利津县隔河相望,南接东营市广饶县、滨洲市博兴县,北邻东营市垦利县,。,,。城区北距垦利县城152,西距利津县城20km,南距广饶县城50km,西南到省会济南220km,西北到首都北京450km。蚃2、地质地貌蚀境区内地势平坦,广为第四系覆盖,地表无基岩出露。据钻井资料,区内地层自下而上发育太古办变质岩系、新生办下第三系和上第三系、第四系,其中下第三系尤为发育,沉积厚度巨大,是重要的生油层和储油层系,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螇东营区地处黄河冲积平原的滨海地带,属黄河三角洲尾闾部分,位于东营市和胜利油田腹部,西靠黄河,南边与广饶县和博兴县接壤,北边与垦利县接壤,地势呈西高东低,自然比降为1/10000,,,地面高程一般在6~8米之间。莃3、河流肁东营区共有3大水系、9条河流。一是黄河水系,黄河是境内唯一的自然河流,直流入海;二是支脉河水系,支脉河水系有河道6条,即支脉河、广利河、新广蒲河、老广蒲沟、武家大沟和五六干合排;三是溢洪河水系,该水系有溢洪河和东营河两条河道。莈4、水文气象螇东营区地处暖温带,属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区,虽濒临渤海,但大陆气候明显。基本的气候特征是冬季干冷、夏季温热,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因地处平原,境内气候南北变化不很明显,东西分布略有差异。春季气温回升快,降雨少,风速大,气候干燥,往往因为上年冬季雨雪少而形成春旱;夏季气温高,降水增多且集中,湿度大,气候湿热;秋季气温下降,雨量骤减,昼夜温差大;冬季雨雪稀少,寒冷干燥;多刮北风或西北风。气候总特点以干旱为主螄1、气温袃据东营区气象站多年气象资料统计,℃,℃,极端最低温度-19℃蒁2、霜期袇历年平均出现日期初霜为11月2日左右,终霜一般在3月30日左右,无霜期历年平均214天,最长的年份为262天,最短的年份为173天。膅3、降雨芁东营区在省内属少雨地区,,50%,75%。四季分配不均,春季仅能满足小麦需求量的1/3和春播需水量的1/2;夏季(6~8月)多数年份能满足作物对水分的需要,且与夏热吻合,有利于作物生长,但由于年际变化大,分布不均匀,时有旱涝发生;秋季(9~11月)降雨量较少且多集中在早秋,故晚秋多旱;冬季(12~2月)雨雪稀少。膀该地区旱涝灾害具有年内年际交替出现的特点,且旱灾发生的年份多于涝灾发生的年份。总的规律是春旱,夏涝,秋冬又旱,交替出现,旱多于涝。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