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从《 论曹植》 看郭沫若的文艺批评观.doc

格式:doc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从《 论曹植》 看郭沫若的文艺批评观.doc

上传人:908566299 2013/11/1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从《 论曹植》 看郭沫若的文艺批评观.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从《论曹植》看郭沫若的文艺批评观本文为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郭沫若研究中心”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GY2010C01 。作者唐瑛(1973——),四川广安人,四川大学文学博士,副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
唐瑛周洪林
(乐山师范学院,614000)
内容摘要:郭沫若的《论曹植》,一反钟嵘和谢灵运等人对其文学成就的高度评价。认为享有“才子”盛名的曹子建,无论在诗文创作上还是治国的方略上,都远逊于他父亲曹操和兄长曹丕。《论曹植》虽发表于半个多世纪以前,但通过此文所流露出作者公允的立场和深刻的见解,仍值得我们学****和借鉴。
关键词: 《论曹植》、立场、、文艺观、
和其他批评性质的文章一样,郭沫若的《论曹植》一以贯之地继承了他爱做翻案文章的本色。在文学史上,人们对曹植的文学成就评价一直很高。最明显的莫过于晋代的诗评家钟嵘和大诗人谢灵运。如钟嵘评价曹植“骨气奇高,辞彩华茂”,“卓尔不群”、“粲溢古今”[1];谢灵运则称扬曹植说天下之才“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云云。但在《论曹植》一文里,郭沫若开篇就提出了钟嵘这一见解的极大不公平。认为钟嵘把曹植的诗歌列在上品,是“对于俗情表示了雷同”[2],与另一位清代的诗评家丁晏(乾隆末年山阳文士,所著《曹子建诠评》,曾刊布于清代同治年间。)一样,是犯了认识片面和不彻底的毛病。同时郭沫若还指出,在这方面,丁晏对曹子建的评价,甚至比钟嵘还更离谱。
我们知道,要对曹植这样一位非常有影响的历史人物,重新作出一番与前人不同的评价,并非一件容易之事。更何况郭沫若所评价的对象,是人们早已耳熟能详的大诗人曹植。作为品评历史人物、评鉴古今作家的一流高手,郭沫若在《论曹植》一文中显示出了他这方面非凡的能力,即无论从摘取事实的典型、看待问题角度的巧妙、语言的言简意赅,还是文笔的有力老辣等,都无不充分展示出他身兼批评家和历史学家的独具风采。而在的具体论述中,郭沫若又坚守着文学本位,立足于自己鲜明的阶级意识和立场,知人论世,娓娓道来,让人倍感亲切。
也许没有人再比郭沫若了解诗人品德在中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了。因此在《论曹植》开篇,他就借助一些确凿的事例来让人们弄清曹植的具体为人。并力图在读者看清曹植的实际为人处事以后,再逐渐地让人们认识到所谓“曹子建才华横溢、命运坎坷”等说法的根本不成立。
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有一个十分久远的文学批评观念,即战国末期思想家孟轲所提倡的“知人论世”。其大意是如果我们要认识、了解一个人、一个作家,那我们就得了解这个人的身世经历和他所处的周围环境。而由“知人论世”发展起来的另一个标准,即评判诗人作家成就时的“文如其人”,更是普遍深入了各时代评论家们的骨髓。直言之,当人们欲对一个诗人作家的成就和地位加以评判时,其首先的第一反映便是判定这个人的具体人格。任何一个作家,无论他多么富有才华,多么富有成就,可一旦人们认识到他为人的不值得称道以后,人们就再也不会去认同他的水平和成就。诚如明末清初的降清叛将阮大铖,他的诗文水平本来很高,但由于人们鄙薄其叛国求荣的为人,所以在阮大铖死后,他的诗文便湮没无闻,社会上不再有人流传。故而深知这一点的郭沫若,便选择作为很多人所高看的诗人曹植,他的为人处事不值得称道上来大做文章。
首先郭沫若提出,在中国文学史上,曹植获得“极豪华的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