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传播学2.doc

格式:doc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传播学2.doc

上传人:zbfc1172 2015/10/2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传播学2.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四章传播模式
一、基本模式
二、大众传播对微观个体的影响之模式
三、大众传播对宏观社会的影响之模式
四、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
五、大众媒介的内部体系和行为的模式
六、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模式
参考:《大众传播模式论》,麦奎尔等著,祝建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
模式:指在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的双重性:
。抽象化、定理化。
,又不等于理论本身。一种理论可以有多种模式。
一、基本模式
(一)线性传播模式
1、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
拉斯韦尔,美国学者,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贡献:第一次将人类传播过程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
不足:单向直线,没有揭示双向互动性质。
2、申农—韦弗数学模式
1949年《传播的数学理论》这一数学模式是描述电子通讯过程的
贡献:提出噪音的概念
不足:一个单向过程,缺少反馈
线性传播模式的缺陷:
a、它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
b、直线模式缺乏反馈的要素或环节,不能反映人类传播的互动性。
c、忽略了外部环境,把传播理解为孤立而不是系统的过程。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控制论的传播模式)
1、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人际传播)
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中,受奥斯古德观点启发而提出。
贡献:强调传授双方的循环与互动。
该模式的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
各个环节,而在于解释双方的角色功能。
缺陷:传授双方完全对等;体现人际传播,却不适用于大众传播。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这个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相互连结性和交互性。
:
是在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贡献:明确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特点。此模式的适用面较广。
不足:没有超出从过程本身或从过程内部来说明过程的范畴。
----麦克莱恩的ABX模式:
这个模式反映的是大众传播的常见情况。
韦斯特利和麦克莱恩对A、B、C的描述:
A---掌握信息的目击者。
B---受众。
C---媒介组织。
X---系列是实际存在或发生的事情
C要考虑B的需要,为的B利益着想,以免被B抛弃。
A---掌握信息的目击者。韦斯特利和麦克莱恩把他描绘成一个“鼓吹者”,他们坏有各种目的,希望通过传播改变受众B对X的态度。如政治家、广告商、新闻发布者等。
他对媒介组织具有选择性。
一般认为,韦斯特利----麦克莱恩的ABX模式是迄今为止一个较为完备的大众传播模式。
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
过程研究:是微观研究,主要目的是揭示传播过程的内部机制,不注重对过程以外的因素的考察。
系统研究:过程不是孤立的,与其他过程相互联系、交织相互、相互影响。
(三)系统论的传播模式
1、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模式说明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特点:
1、人内传播
2、人内传播——人际传播
3、人内传播——群体传播
4、人内传播——群体传播——较大社会系统
微观——中观——宏观
2、马莱茨克关于大众传播的系统模式(P67):
大众传播的影响力或影响因素:
1、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
2、影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
3、影响和制约媒介与讯息的因素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说明: 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评价任何一种传播活动,都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而必须对涉及该活动或过程的各种因素或影响力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
马莱兹克尤其注意到了心理因素的影响。
二、大众传播对微观个体的影响之模式
1、两级传播模式
三、大众传播对宏观社会的影响之模式
四、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
五、大众媒介的内部体系和行为的模式


六、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一)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
社会传播总过程研究最早起源于日本。二战后,美国的传播理论迅速进入日本,日本学者反思、批判美国的过程研究。
日本学者提出,现代社会中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过程是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示:这是第一个基于唯物史观的系统模式。
(二)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
1、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
2、考察信息传播就不能不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
3、精神生产也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运动。
4、传播学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关系必须与宏观的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才能揭示这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