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高中音乐民间音乐的欣赏
[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学目标。
《茉莉花》,使学生懂得民间音乐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的成果,它与民俗风情、地域文化密切相关,并知道民间音乐的流传性、变异性等特点,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春江花月夜》,使学生理解乐曲所表达的音乐意境,懂得欣赏音乐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感情。
二、课时安排。
上半时欣赏中国民歌《茉莉花》。
下半时欣赏民间器乐曲《春江花月夜》。
三、教学重点难点。
《茉莉花》的基础上,理解不同地区《茉莉花》风格特征,理解民间音乐的流传性、变异性特点,激发学生对民歌的兴趣和情感。
《春江花月夜》,理解乐曲所表达的优美的音乐意境,使学生懂得欣赏音乐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
,如何发挥联想与想象这一心理活动的作用,在进行音乐作品赏析中,颇有实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中国民歌《茉莉花》。
,导人课题。
(1)阐述中华民间音乐的丰富多彩。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进行中华民族音乐的欣赏。同学们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着悠久的文化,而民间音乐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我国的民族音乐也是丰富多彩的,它包括了古代音乐、中国民歌、戏曲音乐、曲艺音乐、民族器乐等。
(2)简述学习民间音乐的目的。
现在我们进行中华民族音乐的学习和欣赏,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对我们学生来说,热爱我国的民歌和民间音乐,实际上也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体现。
《茉莉花》,启发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注意情感的体验。
(1)简介《茉莉花》,从《茉莉花》的流传之广,来说明民歌具有流传性的特点。
(2)简析《茉莉花》,从《茉莉花》的口头代代相传,来说明民歌具有口头性、变异性的特点。
(3)要求学牛在欣赏过程中,积极开展音乐思维活动,注意情感的体验。
说明: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欣赏音乐需要人的情感和思维活动作为基础,要求学生在欣赏时要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才能真正听懂音乐,否则,正像马克思说的,最好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教师提出欣赏要求,通过设问,让学生在思考中运用“比较法”欣赏二首不同地区的《茉莉花》。
设问一,《茉莉花》刻划了一种什么样的音乐形象?
没问二,江苏民歌《茉莉花》与河北民歌《茉莉花》在风格特征上有什么不同?
,教师在学生问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讲析。
(1)《茉莉花》的音乐形象。
歌曲表现了一位姑娘想摘花,又担心受责骂的天真神态,并用赞花、赏花比喻对理想伴侣赞美,也反映了青年男女纯真的朦胧的爱情。
(2)民歌的特征——流传性、变异性。
(3)《茉莉花》的不同风格特征,旋律进行的不同方式:
江苏《茉莉花》节奏匀称、委婉细腻,旋律进行以激进为主,体现柔美的江南风格。
河北《茉莉花》节奏、音调明快、刚直,旋律多跳进,体现了爽朗的北方风格。
《茉莉花》,加深对民歌的理解。
(欣赏录像)江苏民歌《茉莉花》,加强音乐形象的体验。
说明:在以上教学步骤中,运用“比较欣赏法”,通过听、想、唱、视等手段,让学生不仅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