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棚菜项目铺就扶贫路----- 沙河站镇洪福寺村合作社项目脱贫模式浅析孟宝政根据县委办公室“精准脱贫路路通”调研活动安排,我们调研组选定沙河站镇洪福寺村作为调研对象。通过与街道分工领导、扶贫办负责人、相关项目领办人座谈,到扶贫项目实地察看调研,调研组交流、分析、总结,形成如下调研报告。一、基本概况沙河站镇洪福寺村,耕地面积 1143 亩,人均  亩,现有 712 人, 216 户,其中贫困户 106 户,贫困人口 351 人,为沙河站镇贫困村。该村党员 36 名,村两委成员 4 人。争取 2015 年脱贫 63 户、198 人,2016 年在脱贫 43 户,153 人,实现两年内全部脱贫任务。在沙河站镇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省派第一书记杨仲水同志和洪福寺村两委确立扶贫攻坚目标,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创造性地开展促脱贫工作。不失时机地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帮助等措施使他们尽快找到致富渠道。省派第一书杨仲水同志是泰山学院图书馆书记,他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把该村作为省扶贫单位扶贫就业点。通过认真考察论证和市场调查,研究确定扶贫项目实施方案,其中最突出的是引进棚菜项目,依靠成立蔬菜种植产业合作社,培植大棚种植和养殖产业,走出了一条“政府+合作社+贫困户的路子,使部分贫困户顺利脱离1贫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二、具体做法在沙河站镇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省派第一书记杨仲水同志和洪福寺村两委确立扶贫攻坚目标,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创造性地开展促脱贫工作。不失时机地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帮助等措施使他们尽快找到致富渠道。一是认真核实贫困对象,实事求是地摸清贫困户的数量和贫困程度,保证贫困户认定公开、公平、公正。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帮扶计划,对贫苦户实行动态管理。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认真分析致贫原因,逐户制定近期和远期增收项目,确保贫困户实现长期稳定增收,能够按时限脱贫。二是项目带动,借力扶贫。政府扶持,以 30 万元专项扶贫资金为基础,政企联合投资 60 万元成立东平县江水蔬菜合作社,其中 30 万元为该村每名贫困人员在合作社的股份,通过生产盈利分红,增加贫困户收入。合作建成了占地80 亩的蔬菜种植大棚(水泥杆和柞木结构的大拱棚) 32 个,承包给该村 4 户贫困户(贫困人员 21 人)种植,每户年均收入 8 万元;解决了 40 名贫困户就业问题,劳务收入超过30 万元。流转了 19 户贫困户土地 60 亩,这 19 户贫困户主要是缺少劳动力的,通过集中使用他们的土地,建设蔬菜大拱棚,按照每亩 1100 元的价格支付承包费。大棚租赁费每年 4 万元, 2 万元作为合作社成员的红利, 2 万元作为贫困2人员的股金,在投入到新的项目上,形成可持续发挥展。三是明确责任,对现有贫困户由村干部落实包保责任制,第一书记负责项目的成立和实施,村两委其他干部负责引导、组织贫困户与项目的对接和进入。重点针对离不开村庄,家庭中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让其参加蔬菜合作社的生产劳动,通过计时工资,解决部分收入。走进洪福寺村蔬菜大棚种植区,一排排塑料大棚整齐排列、规模可观, 大棚里种植的西红柿苗生机盎然、 长势喜人。第一书记杨书记给我们算了一笔账,这片大棚区共占地 80亩,大棚使用寿命 5 年,建成总计投资 60 万元,一年可以种植 3-4 茬蔬菜,产品错开了露天蔬菜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