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芁膇王安石变法肇1、(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的重要举措,然而自古以来,对它的批评声就一直存在。阅读下列材料:羂材料一“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倍息”,也可“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事趋势,而兼并不得乘其急”。羁──转引自李超民《王安石变法与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新政》膈材料二苏辙认为: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箠(即“棰”,意:鞭打)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膆──转引自汤江浩《王安石——勇进人生》蒂材料三王安石定的标准是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二千。地方上的具体做法是,春季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就收回,取利二分。秋季又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又收回,再取利二分。结果,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四千。由于执行不一,有些地方利息之高,竟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向官府贷款,先申请后审批,道道手续都要求人,交“好处费”。螂──摘编自易中天《帝国的惆怅》芀请回答:芄(1)据材料一,分析王安石实施青苗法的主观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取得的实际效果。(4分)肅(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苏辙反对青苗法的理由有哪些?其真实目的是什么?(3分)蒂(3)材料三中作者是怎样看待青苗法的?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制定改革措施时,应注意哪些问题?(3分)肇【考点】王安石变法蚇【解析】(1)“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倍息”“广蓄积,平物价”,从对农民和政府的影响两个方面,概括王安石实施青苗法的主观目的。实际效果看,一定程度实现了其主观目的。(2)“虽有法不能禁”“虽良民不免妄用”“虽富民不免逾限”,从监管和收取困难两个方面概括苏辙反对青苗法的理由。青苗法一定程度上伤害了苏轼等代表的大地主的利益,招致反对。(3)“有些地方利息之高”“道道手续都要求人”等信息反映出青苗法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伤害农民利益的现象。制定改革措施时要兼顾各方利益,同时也要切实可行。薄【答案】(1)目的:减少高利贷者对百姓的盘剥,增加政府收入;平抑物价,保障农业,增加农民收入。(2分)节效果: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户负担,增加了政府收入。(2分)肈(2)理由:不易监管,会出现官吏舞弊现象;易导致钱物滥用和本息收取困难,增加地方政府负担。(2分)螅目的:维护大地主、大官僚利益。(1分)羄(3)看待:利息高,手续复杂,民众受剥削重。(1分)虿问题:政策制定要立足实际;兼顾多方利益,赢得更多人的支持;需有相应监督政策执行的配套措施;政策制定要循序渐进、灵活简便。(2分,任答2点)膀2、(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膇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的本质就是利益再分配的过程,这决定了改革的历程必定是曲折艰难,充满斗争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莃材料一梭伦掌权后通过一系列措施让“人民”获得自由,此外他制定了被称为“减负令”的法律,这些举措都对民主社会“人民”的产生和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而他“唯财是举”对世袭的贵族政体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为“人民”地位的上升搭好了阶梯。葿——程志敏《从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看雅典民主的诞生》羇材料二(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芆——苏辙《栾城三集》袂(1)据材料一,谈谈你对梭伦上述改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