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中医妇科学笔记.doc

格式:doc   大小:107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医妇科学笔记.doc

上传人:350678539 2019/3/23 文件大小:10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医妇科学笔记.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十余天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后7日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三个周期以上者。月经过多: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而周期基本正常者。以30~50ml为适宜,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月经过少: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两天,甚至点滴即净者。经期延长: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至淋漓半月方尽者。经间期出血:两次月经中间,即氤氲之时,出现周期性的少量***出血。崩漏: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证,指经血非时爆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闭经:女子年逾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以建立后又中断六个月以上或月经停闭超过了3个月经周期者。痛经: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带下病:指带下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带下过多: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及局部症状者。带下过少:指带下量明显减少,导致阴中干涩痒痛,甚至阴部萎缩者。恶阻: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者。妊娠腹痛:妊娠期,因胞脉阻滞或失养,发生小腹疼痛者。异位妊娠:凡孕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育。胎漏:妊娠期间有少量***出血,时出时至,或淋漓不断,而无腰痛,腹痛,小腹下坠者。胎动不安:妊娠期间出现腰痛,腹痛,小腹下坠,或伴有少量***出现者。胎萎不长:妊娠四五个月后,孕妇腹形与宫体增大明显小于正常妊娠月份,胎儿存活而生长迟缓者。胎死不下:胎死腹中,历时过久,不能自行产出者。子满:妊娠5~6个月后出现腹大异常,胸膈满闷,甚则全身俱肿,喘息不得卧者。子肿:妊娠中晚期,孕妇出现肢体面目肿胀者。子晕:妊娠期出现以头晕目眩,状若眩冒为主症,甚至眩晕欲厥。子嗽:妊娠期间,咳嗽不已。产后血晕: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晕眼花,不能起坐,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痰涌气急,心烦不安,甚则神昏口噤,不省人事。(可与西医产后出血,羊水栓塞互参)产后痉病:产褥期内,突然发生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则口噤不开,角弓反张者。产后发热: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它症状者。病名首见宋代《妇人大全良方》病因:感染邪毒,外感,血瘀,血虚产后腹痛: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小腹疼痛。其中因淤血引起者,称儿枕痛。宋代《妇人大全良方》首次提出“儿枕腹痛”。主要病机是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产后小便不通:新产后,产妇发生排便困难,小便点滴而下,甚则闭塞不同,小腹胀急疼痛者。又称产后癃闭鉴别诊断产后小便淋痛:两者均有产后排尿困难。产后小便淋痛以小便频急涩痛欲出未尽为特征,或伴有恶寒发热,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白细胞。产后小便不通为点滴而下,或闭塞不通,但无尿痛,尿常规检查无异常。产后小便淋痛:产后出现尿频尿急,淋漓涩痛。产后身痛: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肢体或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者者。产后恶露不绝:产后血性恶露持续10天以上,仍淋漓不尽者。,气血运行失常。:补中益气汤加艾叶、阿胶、益母草血瘀证:生化汤加益母草、炒蒲黄血热证:保阴煎加益母草、七叶一枝花、贯众妊娠病: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病因病机:阴血虚脾肾虚冲气上逆气滞治疗原则:以胎元正常与否为前提。胎元正常者,宜治病与安胎并举。安胎之法,以补肾健脾,调理气血为主。妊娠期用药原则: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及一切有毒之品,都应慎用或禁用。产后病: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产褥期: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至孕前状态的一段时期,称产后,亦称产褥期,一般约需六周。产后三病:病痉,病郁冒,大便难。产后三冲:冲心,冲胃,冲肺。产后三急:呕吐,盗汗,泄泻。产后病的病因病机:亡血伤津元气受损淤血内阻外感六***或饮食房劳所伤“多虚多淤”产后三审:即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的盛衰;再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和饮食多少,以查胃气的强弱。产后病的治疗原则: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产后三禁:即禁大汗以防亡阳,禁峻下以防亡阴,:补中益气汤补中参草术归陈,芪得升柴用更神;升阳举陷功独擅,气虚发热亦堪斟。:固阴煎景岳书中固阴煎,三补人参远志兼;炙草菟丝五味子,益肾固冲调经先。1,:清经散水火太旺清经散,地骨白芍茯苓丹;熟地青蒿黄柏并,先期量多服之安。:两地汤(两地胶芍麦玄参)火旺水亏两地汤,芍药元参生地黄;地骨阿胶麦冬肉,先期量少效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