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8
文档名称:

淮安市生态市建设规划(修编).doc

格式:doc   大小:252KB   页数:4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淮安市生态市建设规划(修编).doc

上传人:guoxiachuanyue005 2019/3/24 文件大小:25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淮安市生态市建设规划(修编).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淮安市生态市建设规划(修编)文本简本淮安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南京环科所二〇一二年十月目录第一章规划目标与指标 1第二章生态功能区划分 2第三章生态产业发展规划 2第一节建设以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为基础的高效生态农业体系 2第二节构建生态功能完善和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林业体系 4第三节建立资源节约、产业链完善的生态工业体系 6第四节构筑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进的生态服务业体系 12第五节打造休闲度假与红色旅游为特色的生态旅游业体系 15第四章重要资源保护规划 19第一节合理利用水资源,加强培育节水型社会 19第二节严格保护耕地,积极拓展建设用地空间 21第三节开发和治理并重合理利用矿产资源 22第四节加强重点湿地资源保护维护湿地功能 23第五章环境污染防治规划 24第一节深化大气污染防治,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24第二节加强水环境污染防治,实现水环境全面达标 26第三节强化噪声污染控制打造宁静的社会生活环境 28第四节开拓综合利用渠道,完善固废安全处置体系 28第五节采取多重举措,加强环境风险预防 29第六章生态安全保护规划 30第七章人居环境和生态文化建设规划 32第一节建设“一主四副多点”生态化人居城镇 32第二节构建布局合理的农村健康人居环境 33第三节树立秉承淮扬文化传统的现代生态文明 34第八章生态县、乡镇建设行动纲要 36第一节县域生态建设基本要领 36第二节县域生态建设的共性问题 36第三节淮安所辖四县生态建设重点、难点与解决思路 37第九章生态市建设重点工程 39第十章保障措施 39第一节法规与机构保障 39第二节资金筹措与投资保障 41第三节宣传与社会监督保障 42第四节科技创新与科研的能力保障 42第五节生态环境长效维护的保障 43第一章规划目标与指标规划目的本规划编制的目的是总结淮安市近年来取得的创建成绩,评估生态环境发生的变化,预测未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识别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和解决途径,确定淮安市生态市建设的目标和指标体系,编制重点建设规划及任务,形成淮安生态市建设的完整规划体系,指导淮安生态市建设工作。规划范围与时限规划范围:规划范围包括淮安市全部的陆域、水域,即包括清河、清浦、淮安、淮阴4个区,盱眙、金湖、洪泽和涟水4个县以及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总面积10072km2。规划时限:规划时限体现规划实施的阶段性特点。规划的时间范围为近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0年。规划原则(1)生态优先;(2)开发与保护协同推进;(3)城市与乡村统筹发展;(4)生态与惠民获得双赢;(5)建设与管理有效结合;(6)政府与社会共同推动。规划目标牢牢把握“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全面小康”主题,按照“创新制度,前移关口,建管并重,标本兼治”的工作思路和“一年打基础,三年有突破,五年达目标”的要求,以生态市项目建设为抓手,依靠科技进步和自然禀赋优势,积极倡导节约和环保的价值观念,积极引导生态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积极培育企业、校园、社区和家庭的生态文化,积极发展低碳绿色的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服务业。在开发与保护协同推进、城市与乡村统筹发展、生态与惠民获得双赢、建设与管理有效结合、政府与社会共同推动基本原则基础上,力争2015年前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建设成为国家生态市。生态市建设定位依据淮安市目前建设基础、城市特色、发展阶段和发展机遇,淮安市生态市建设的定位是:资源集约充满活力的苏北重要中心城市,人水和谐生态宜居的运河之都,秉承传统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指标规划基本条件:2014年底前,各县(区)达到国家生态县建设指标并获命名,使国家生态市基本条件全面达标。建设指标:规划近期,25个分项建设指标全部达标。第二章生态功能区划分生态功能分区将淮安市划分为24个生态功能区,其中:生态调节生态功能区12个,产品供给生态功能区7个,人居保障生态功能区5个。第三章生态产业发展规划第一节建设以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为基础的高效生态农业体系生态农业建设目标以保护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农业建设原理,大力推行各种行之有效的生态农业模式,控制农用化学品过量投入和农业废弃物排放造成的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性、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推广生态农业模式,促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和资源高效利用(1)物质循环利用型秸秆还田秸秆食用菌秸秆气化灰渣还田秸秆发电灰渣还田沼气工程秸秆养畜工程(2)林地复合经营型在丘陵区、河堤、滩地等区域,充分利用林下空间,积极推广林菌、林药、果蔬、林粮、林下养鸡、林下养鸭、林下养鹅、林下养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