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废名与川端康成.doc

格式:doc   大小:43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废名与川端康成.doc

上传人:zbfc1172 2019/3/25 文件大小:4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废名与川端康成.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桥》与《雪国》分别是废名和川端康成的代表作,而此二人都深受东方传统文化的濡染,并且都有遁世思想,这使得两部作品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本文试图从人物的命运,人物之间的关系,对女性形象的描绘,对人物的描写技法,故事的环境氛围烘托,作品隐含的思想内容分别作出比较,得出两者东方文化内涵的差异和相似。关键词:《桥》《雪国》东方文化1,相近的时代背景《桥》是废名先生的重要作品,以其田园牧歌的风味和意境在现代小说史别具一格,被朱光潜先生称为“破天荒”的作品。废名的小说语言深受中国古典诗文的影响,正如废名自述的那样“我写小说乃很像古代的陶潜,李商隐写诗”“就表现手法,我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废名的小说多以未受西方文明和现代文明冲击的封建宗法制农村为背景,展示的大都是乡间的老翁妇人和小儿女的天真善良的灵魂,《桥》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它是幻想中的一个乌托邦,这里的田畴,山,水,树木,村庄,阴,晴,朝夕,都有一层朦胧的色彩。《桥》是一部回归传统的作品,与当时的社会主流是相违背的,当时的社会主流作品侧重于刻画救亡和启蒙,具有很强的政治功利性,考虑到受众的因素,文学作品大都倾向与大众通俗,在语言形式和文学作风上更多的受到西方的影响。而废名却主张文学与现实利益的无涉,主张回归文学审美的本身。对古典意向的巧妙借用,注重意境的生成,返归传统的题材,都显示了废名的异质性,他走的是一条令读者感到陌生的道路。而《桥》写于30年代初,正好与《雪国》诞生于同一时期。川端康成是非常执着于传统文化的,他的创作在吸收西方文学尤其是现代派文学的基础上展现了日本民族传统主义所特有的物哀情调,风雅和幽玄之美以及虚无主义思想,他的小说有着悲与美交织的独特风格,反映了一种民族的内在精神和民族文化情节。《雪国》也正是受到《源氏物语》的影响,川端康成曾说:“平安朝的风雅,物哀正成为日本美的源流,30年代初,日本正受到欧风美雨的洗礼,传统文化遭到毁灭性打击而川端康成自觉成为一个日本式作家,《雪国》中的幽玄精神,对自然四季的描绘,无不源于传统文化。相似的时代背景促使二者之间相近的东方文化品质。1,以意境烘托人物形象及其诗化风格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已经是传统的东方美学的重要范畴。“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称为“实境”;一部分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统帅地位。但是,虚境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以实境为载体,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小说本是叙事性的体裁,但是由于意境的采用,二者都显示出浓郁的抒情性。在对人物的描写中,二人皆注重意境的生成。借助外在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人物,达到情景交融。例如《桥》只是由四十三篇独立成文的山水小品连缀而成。几乎每一篇都营造了某种“美化的境界”,表达了某些“诗意和内蕴”:或是山林美景的钟灵毓秀,或是风俗人情的朴讷,或抒写对人生命运的感念与超脱,或表达对世间万物的兴会与参悟。它们连贯一气,又共同营造了一种镜花水月般令人神往、令人忧伤的如烟似梦的境界。《桥》中的意境营造:“实在他自己也不知道站在那里看什么。过去的灵魂愈望愈渺茫,当前的两幅后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