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童声训练.doc

格式:doc   大小:48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童声训练.doc

上传人:iris028 2019/3/26 文件大小:4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童声训练.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谈童声训练    童声是美好的、纯洁的,是世界上任何声音所无法比拟或取代的。被誉为“歌曲之王”的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曾这样评价声乐艺术:“人声本质上是一种最原始的声音,世界上一切其他的声音不过是这神圣的原始声音的一种遥远的回声。人类的喉咙是世界上最初的、发声最纯正的、最值得赞美的乐器。”我认为童声就更是如此了。每每我听到好的童声似乎有一种“天使飞来人间的感觉”,几乎每根神经都被它所牵动。因此,我特别珍爱童声,甘愿为它的更加美好做出不懈地追求和努力。    在童声训练上,我个人认为“美声”的声乐理论与训练方法是完全可以借鉴且应用于童声的。大家都知道,“美声”讲究发声应有气息的良好支持,声带的有效的闭合,各共鸣腔自然而充分的张开,以求音量的饱满与音色的丰润,运用声音的高位置求得声音的明亮与穿透力。经过数百年的实践,“美声”的理论已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并被声乐艺术家、教育家广泛接受。虽然用这种方法训练童声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并要求少年儿童具备有一定的生理条件,但大量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方法得当,孩子们是完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这种科学方法的。   笼统地说,儿童与***在发声器官的构造上并无根本区别,只是形态、大小与成熟度不同。如果在训练中我们采用的方法是科学的、合理的,那么它对于儿童与***的效果也将是一致的。我们每位声乐教师在选择培养对象时一般都会尽可能地挑选嗓音条件好、音准好、表现力好的学生,但即使是达到这“三好”条件的学生,个性差异也是不容忽视的。有人天生丽质,歌唱较为完整;有人声音位置高,有自然头声,但低不下来,中声区像讲“大白话”;更多的人仅有中间一段声音,“高不就,低不成”。以上各类问题我们声乐教师能等同对待吗?我遇见过这样的教师,无论什么样的学生他都让放开声音唱,甚至比平时讲话的声音还要响,认为只要唱出来就是好声音,结果造成一些学生“白声”,音偏低,喉头出现病变等现象。还有的教师走另一极端之路,一味地追求轻声训练,而忽视了声带的闭合问题,结果产生了带有严重漏气现象的歌声,这样的歌声虽然也会拥有较宽的音域,但它丧失了童声最宝贵的富有光泽的音质及清脆明亮的音色。同时,这种声音也过于苍白无力,更缺少其应有的表现力。我认为,以上两种极端的教师不妨互相帮助一下(相互弥补),很可能会有一定的收效。但不论是“轻唱”还是“响唱”前提必须是声带要良好地闭合(以上现象更多地出现于合唱训练)。    还有这样一种现象,我们有些教师出于盲目的模仿或对声乐艺术片面地追求,导致声乐训练出现偏差而丧失掉童声最宝贵的音色。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应简单地认为这是进行了以“美声”训练为主要方式的声乐训练的结果。比如,有些孩子经过训练唱出的歌声似“小大人”,很不自然。这只能说明孩子在演唱时夸张地模仿了***的发声而使自己的发声器官的某些部位处于不自然、不正常的状态(如用力撑压喉头),而这正是与“美声”    理论相背离的。我们做教师的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美声”的声乐理论提供给我们的是一套科学的歌唱方法,而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声音模式。我接触过这样一个学生,教师为了应付演出,别出心裁地让她与另一名同学唱一段***的戏曲,且让她女扮男装。在相当一段时间的练唱过程中,要求她的声音越粗越好,模仿得越像越好(当时这位学生还不到9岁),结果使他失去了原有的清纯透亮的音色。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做教师的是不是应该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