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开题报告.docx

格式:docx   大小:21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开题报告.docx

上传人:雾里行舟 2019/3/26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开题报告.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得到了显著成效,各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产生了各种环境问题。城镇化作为由农村转为城市的桥梁,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而农村环境与生态境空气污染和建立动力学模型的动态特性。童怀伟(2002)和盛学良(2001)在探讨城市化的环境问题基础上提出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对策。周天勇在《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与制定》书中指出了我国城市化道路、发展小城镇、第三产业区域发展和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如:认为不应再提“城乡一体化”和“乡村工业化”和不能片面强调经营城市等。可见,国内研究有关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学者与著作有很多,对每一个系统的研究都有着庞大而繁杂的体系,对城镇化与农村城镇化的研究很多,但对“生态环境”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城镇化”的研究,特别是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结合起来的专题性研究更是十分鲜见。因此,从多个角度、系统的、动态的研究城镇化与其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是未来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使得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1964))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通过《寂静的春天》,[6]这本书向还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人们讲述着农村中使用DDT和杀虫剂对环境危害的真实的故事,让人们对环境问题有了初步的思考,伴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环境危机残酷的摆在我们面前,具体表现为环境的恶化,能源的浪费。随后巴里·康芒纳(moner)(1974)的《封闭的循环》一书把蕾切尔·卡逊留给人们思考的问题引向了深层,让人们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问题得到重视,把人们从仅仅考虑经济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的观念转变为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这一转变使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观念及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7]刘易斯·芒福德所著《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8]重点以人文科学为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城市的起源、发展,前景,揭示了城市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文化的更新换代,使战略家和规划者重新思考社会文明与出路。英国学者霍华德(.EHowdar)(1898)提出“田园城市(Gdarnecities)”模式,强调把城市和区域作为整体研究的思想。[9]二战后,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蓬勃发展,环境问题恶化趋势加剧,Meadows(1972)在《增长的极限》和Goldsmith(1974)《生命的蓝图》中预测了世界城市化前景,提出了“有极限增长”的理论,广泛激起了人们对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下降的关注。[10]进入21世纪后,主要围绕“城市-经济-环境”这个系统,把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经-4-问题同样成为社会全面进步的限制因素,因此,我国也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我国新型城镇化进行研究探讨。[1]中国着手进行对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研究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1978年,我国科技长远计划正式列入区域和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其中就涉及到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环境承载问题。20世纪90年代,其研究内容已经涉及到生态环境建设各个方面,黄光宇(1998)提出创建生态城市的十条评判标准,宋永昌(1999)等围绕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协调度,设计了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1)对城镇化及新型城镇化的理论研究潘秀玲(1994)在《中国小城镇建设》中,最早系统的探讨了我国城镇化建设,该书主要是从规划学、建筑学、经济学、社会学的角度对我国小城镇体系的历史与现状作出了系统的论述,对今后的小城镇建设发展趋势作出了预测,,详细介绍了我国小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网络系统结构和地域分布结构,对小城镇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作出较全面的分析,对构建不同层次的小城镇体系规划,提高城镇化水平提出了有效措施。[3]李云才(1994)从战略角度出发论述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在《小城镇新论》中指出:要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的过程,必然要通过农村城镇化过度到城市化,实现农村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并在书中提出小城镇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在某些地区,农村最终要让位给城市。王振中(2012)的《中国的城镇化道路》,讨论了关于中国城镇化道路的理论研究,包括城镇化的概念、城市化与城镇化的的重心、城市化和农业之间的关系理论,以及关于城乡一体化的研究。[4]汝信、付崇兰著(2012)的《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报告》从城乡发展的角度整体出发,探讨中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从理论与实践上,依次分析和理解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突破和成效,从土地、户籍、农民工、社会保障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