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思想内涵的丢失.doc

格式:doc   大小:76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思想内涵的丢失.doc

上传人:pppccc8 2019/3/27 文件大小:7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思想内涵的丢失.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思想内涵的丢失摘要文学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文学经典改编成电影后,思想内涵会丢失很多,是电影的影像化限制了文学思想内涵的表达。关键词文学经典改编电影艾略特对文学经典有过这样的看法:“他们(引者注:指作家)唯独不能指望自己写一部经典作品,或者知道g己正在做的就是写一部经典作品。经典作品只是在事后从历史的视角才被看作是经典作品的。”可以看出,文学经典是指那种能够穿越具体时代的价值观念、美学观念。呈现出一定的普适性的文学文本,具有权威性、神圣性、典范性。是电影取之不尽的故事源泉。但文学经典改编成电影后,往往很难尽如人意,思想内涵丢失很多。正像美国电影改编理论家布鲁斯东所说:“小说只是被看作一堆素材,他(引者注:指改编者)并不把小说看成一个其中语言与主题不能分割的有机体。他着眼的只是人物和情节,而这些东西却仿佛能脱离语言而存在”。文学经典的价值和境界蕴含在文字构成的那个符号系统中,用影像去表现时,不可能再迭到原来的水平和境界。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曾经说过:“作品的文学素质越高,那么改编作品就越是难以和它媲美。”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文学经典改编的难度之大。-、文学和电影的差异性1、 文字和镜头尽管电影和文学同属于叙事艺术,但是它们使用不同的艺术媒介。形成了不同的艺术语言。文学是以文宇的组合作为自己的艺术媒介,而电影则以影像(包括影像中的声音)组合而成的镜头作为自己的艺术媒介。对此前苏联电影人师普多夫金曾有过一段著名的论述“小说家用文字描写来表达他的作品的基点,戏剧家所用的则是一些尚未加工的对话。而电影编剧在进行这一工作时,则要运用造型的(能从外形来表现的)形象思维”。文学是用文字讲故事,电影耍用造型性的画面,用镜头讲故事。2、 时间性和空间性不同的媒介决定了叙事方式不同,但从叙事的层面上来看。小说是“叙述”,即主要通过语言由叙述人來讲述故事,更具时间性:而电影则是“演述”,即主要通过场景变换、视觉画面来表现故事,更具空间性。正如巴拉兹所说“画面没有时间性”。里然小说里也存在着空间因素,场面描写,特别是在意识流小说中,运用了电影蒙太奇的表现手法,但这些只是小说为了丰富自身的表现手法而对电影的借鉴,它永远无法像电影那样产生直接的视觉效果。3、 间接性和直接性电影和文学在接受上的最根本的分野,是由于文字作用于人心理时的间接性和电影真切运动的视听形象作用于人的心理时的直接性导致的。诚如日木电影理论家岩崎昶在《电影的理论》中所说:“文学和电影这两种艺术的不同之点在于,前者是通过观念描写出形象,然后作用于人的心灵的艺术,后者首先依靠形象的不断出现,然后构成观念的艺术。作为文学的手段是语言和文字,对我们的心理起一种抽象的作用。而电影直接地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这两种艺术都有各自不同的特性,同时,也有长处和短处。它们的不同在于一种是通过心灵到达形象的艺术,一种是通过形象打动心灵的艺术”。在接受美学看来,文学作品其实是一个不完美的暗示,是对读者的邀请。一般来说。阅读者所乐于接受的是与自身的认知水平、想象能力和市美趣味相当的意义,带来了认知上的不确定性,从而极大的拓展了阅读者接受时的随意性。而电影的视听活动影像通过感知直接到达观众。影像是具体的、确定的,所见即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