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狂犬病(rabies)内科护理学教研室课时目标掌握狂犬病的预防、临床表现及护理。熟悉狂犬病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点。了解狂犬病的发病机制和诊治方法。概述●狂犬病(rabies)又名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所致,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人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病死率几乎达100%。病原学●狂犬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为单股负链RNA病毒。●抗原性:包膜糖蛋白抗原、核蛋白抗原。●野毒株:患者和病兽体内分离的病毒,毒力强、潜伏期长。固定毒株:野毒株经多次在家兔脑内连续传代获得,毒力减弱,潜伏期短,失去致病力,但仍保留免疫原性,可制备疫苗。●狂犬病毒对理化消毒方法敏感,但可耐受低温。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本病主要传染源是狂犬,其次是猫、猪、牛及马等家畜和兽类,许多食肉野生动物亦可引起人狂犬病的发生。(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咬伤传播,也可经抓伤、舔伤人体的皮肤或粘膜而侵入,少数通过其他途径传染。(三)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被狂犬咬伤后的发病率约为15%--30%,下列因素可使发病率增加:1、咬伤部位的神经血管分布丰富,如头面部、颈部及手部。2、咬伤程度严重。3、伤口未及时清创。4、咬伤后未及时全程注射狂犬疫苗。5、被咬者免疫功能低下。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狂犬病毒对神经组织有强大的亲和力,尤以唾液腺的病毒数量最多。●由于迷走、舌咽及舌下神经核受损致吞咽肌及呼吸肌痉挛,出现恐水、吞咽和呼吸困难。交感神经受累时出现唾液分泌和出汗增多。迷走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和心脏神经节受损时,可引起病人心脏血管功能紊乱,可致猝死。临床表现潜伏期5天至19年或更长,典型病人可有3期经过:(一)前驱期已愈合的伤口及神经通路处有麻木、痒痛及蚁走等异常感觉,为最有意义的早期症状,约70%病人出现,本期持续1~4天。(二)兴奋期高度兴奋,恐水为本病的特征;严重时全身肌肉阵发性抽搐,或因呼吸肌痉挛致呼吸困难、发绀;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可出现大汗、流涎、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等,病人神志清楚,极为痛苦,本期约1~3日。(三)麻痹期病人全身弛缓性瘫痪,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此期一般为6~18h。本病可分为两个临床类型,其中80%为典型,20%为麻痹型(哑狂犬病,无兴奋期表现)。全程一般不超过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