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文学理论教学改革方向刍论.doc

格式:doc   大小:27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文学理论教学改革方向刍论.doc

上传人:坐水行舟 2019/3/29 文件大小: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文学理论教学改革方向刍论.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文学理论教学改革方向刍论   池永文在教育部推动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中,全国各高校都纷纷投入到文学理论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中,提出了不少教改方案,出版了许多新教材。这些方案和教材虽然各具特色,但都触及到文论教学存在的共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新时期文论教学的主要思路。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前高校文科文学理论教学工作依然存在许多矛盾和困惑,改革与发展依然任重道远,用一句政治上的话说,还须“与时俱进”。为此,本文就当前高校文学理论教学改革的方向提出一孔之见,求教于文论教学的行家。一、当前高校文论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严格而论,当前高校文论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不是什么新问题,而是已经或正在进行的教学改革尚未解决的矛盾和尚未实现的目标。概括起来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科观念封闭,过分脱离实际性。尽管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都出现了很多改进和创新,但从总体上说,当前高校文论教学仍未摆脱一味地讲文本、讲形式、讲语言的模式,追求知识的系统性、丰富性、完善性导致进入文学理论教学的某些误区。自律论很难解释当代文艺和文化活动的变化,其结果便是远离社会生活。如片面坚持纯文学的立场,导致拒绝承认大众文化的合法性,导致文艺学的研究对象过于狭隘,局限于对经典的作家作品的讲解,却排除了对新出现的文学艺术形式或审美活动承载方式(比如广告、时尚等)的研究与指导。僵化的“题材特征”教学,使大量新兴的文艺作品无法进入现成的题材归类。这就难免要触及文学理论学科的价值重建问题。一方面文艺理论的意识形态性越来越高度抽象概括,另一方面学生的鉴赏素质却越来越低下。许多高校中文系学生虽然在对文学的本质属性、流派、特征、范围之类的概念、分类谈得井井有条,却读不懂鲁迅的《阿Q正传》,感受不到徐志摩《再别康桥》意境美,如此下去,我们不得不对文学理论教学进行一番严肃的思考。 2、教学观念陈旧,过分强调经典化。尽管有所改进,当前高校文学理论教材中的大多数理论依然是从高尔基、日丹诺夫理论演化而来,突出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忽视了文学的鉴赏性,大量篇幅放在了文学本质论、发展论和创作过程方面,对作品论及鉴赏论则粗略概括。说到底,教学目标往往只针对作家而非读者,起不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如众多教材无一例外把介绍了文学形象的最高境界——文学典型作为重点,而对于新时期出现的解典型、泛典型却被斥之于外。讲文学创作风格和流派只仅仅局限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等,而对当前世界文学的流派纷呈、多元化发展的现实缺乏充分介绍。原因在于我们教材的体系是建立在创作实践的基础之上,是根据传统创作总结出来的规律而不是根据鉴赏归纳出来的原理。实践性是文论教学应有的品格,它永远是与时俱进的,而不是停滞的、僵化的需要不断传授和研究新出现的文学现象,如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关系问题,大众审美文化问题,纸介质文学出版物和网上文学作品关系问题,都需要文论教学加以面对。当然这些问题也正处于变动之中,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对它进行理论概括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文论教学还是应当引导学生和启发学生面对新的文学实践,做出新的思考,提出新的见解,使文论教学永远同文学实践保持密切的联系。 3、教学形式刻板,过分突出教条化。如今文学理论教学往往被大而化之的原理、反复引征的材料和充斥陈词滥调的讲授所替代。教师缺乏***,学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