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文档名称:

《论语》.doc

格式:doc   大小:61KB   页数:2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论语》.doc

上传人:坐水行舟 2019/3/29 文件大小:6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论语》.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一、《论语》近年来,对文化经典语段的检测,大体定性为两种,一是对文段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一是对文段中表现出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概括。所选文段有时是单一语段,有时是两个语段,这两个语段可以来自同一部经典,也可以分别来自不同的两部经典,目的是要求考生能比较两个语段在观点态度上的异同点,或让考生通过两个语段的相互印证得出自己的分析结果。两个语段比较阅读,对知识的积累和运用的考查比较全面,但出题难度较大。复习时,考生应先对文化经典著作所表达的哲学思想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把孔孟庄的思想进行分类记忆,这样对他们的精神气质就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阅读语段就能快速理解段意,也能完整、准确地筛选信息。《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季氏将伐颛臾……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季氏》)(1)文中有三句话衍变为现在的三个成语,这三个成语是:□□□□□□、□□□□、□□□□。(2)本文表达了孔子怎么样的政治主张?请简要说明。《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论语·阳货》)(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但身教的效果远大于言教。“有教无类”,但他不见孺悲,有违自己的主张。,体会到天道的伟大。,是想让孺悲知道他并不是真的因为生病而不见他,而是另有原因。(2)请你结合上面的两个选段,谈谈自己对孔子教育精神的理解。《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①,行中虑②,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③,身中清,废中权④。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注:①中伦:符合法度。②虑:理智。③放言:不谈世事。④废中权:弃官,合乎权变。(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语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降志辱身”,柳下惠、少连,有了投降的意向,就辱没身子了。、少连他们言论符合法度,行为合乎理智的做法还是予以肯定的。、叔齐与柳下惠、少连作对举,意在强调做人不可以“降志辱身”。、叔齐不“降志辱身”予以肯定,但对他们的隐居也并不完全认可。(2)儒家崇尚“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说你对“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的理解。《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①,斯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论语·颜渊》)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注】①讱:忍,说话有所忍耐,不轻易开口。(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司马牛“多言而躁”的特点。“问仁”,回答的内容都不一样,说明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特点。,有仁德的人,言行必然相顾。要做好一件事,是相当不容易的,因此更应克制忍耐,不可轻易发言。这也是为仁之方。,只要做到“刚、毅、木、讷”,就能成为“仁人”了。(2)孔子在第一个选段中所说的“讱”,与第二个选段中所说的“讷”,说话迟钝,一样么?请谈谈你的理解。《论语》选段,回答问题。樊迟问知①,子曰:“务②民之义③,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注】①知(zhì):同“智”。②务:从事,致力于。③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1)阅读下面语段,根据上文意思,将语段补充完整。孔子提出了“”的主张,表明孔子否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力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定鬼神的作用。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得在人后面,这样可称得上“”了。(2)《论语》里有这样的记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这与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①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