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环境伦理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是当代人有感于环境与资源问题的恶化日益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作出的一种生存选择,而且是标志着人类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这种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变化,是同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思考分不开的。因此,环境伦理构成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本篇介绍环境伦理学的主要内容。来自数据库下载数据库下载一、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十分严峻,这些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人类粗暴地对待自然界的结果。因此,环境问题的治理首先要从提高人类自身的素质做起,即人类要对自己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加以反省,建立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自然物和生物体,也必须遵循客观的自然规律和生物规律。但人类又不是一般的自然物和生物体,而是有社会意识的存在物。人类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社会分工,具有高级的思维活动,并有将自己与其他自然物区分开来的强烈自我意识。在这一点上人与一般存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因而,人类在自然界中占有特殊的位置,这种特殊位置就使自己与其他自然物对立起来,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这种关系的实质就是人类活动使自然界发生变化,同时在自然的变化过程中又导致人类自身发生变化。来自数据库下载数据库下载人类改变自然的活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的对立:第一,人的意识与自然界的对立(认识)。人类产生了自我意识以后,就把自己与自然界对立起来,把自然界看作是可供人类认识和利用的客体。而且,人类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不是消极地反映自然,而是能动地认识自然,在认识的过程中还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第二,人的行为与自然界的对立(实践)。人类不是消极和被动地适应自然,而是积极和能动地改变自然。人类根据自己了解和掌握的自然规律,利用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和条件,发明和制作出各种适合和符合人类愿望的产品和环境,将天然自然物转化为人工自然物,在形式上创造了对自己有利的自然界。但是,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也有其限度的,受到客观自然规律和自然物质条件的限制。来自数据库下载数据库下载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克服两种片面观点:一种是生态唯意志主义观点。该观点过分夸大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将自然视为纯粹供人类征服和利用的对象,强调人统治自然和人对自然界的主宰作用。一种是生态唯自然主义观点。该观点强调人类对自然的被动适应,认为任何出于人类需要为目的的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开发,其活动都是错误的,要求人类“返回自然”。20世纪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已进入一个新阶段:第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导致自然环境的变化愈来愈大。第二,人类活动既可以加速了地球表面物质的进化和有序化过程,同时也可以导致和加速自然生态的无序化过程。第三,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而且这种相关性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而愈来愈紧密。来自数据库下载数据库下载二、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人类已经历了采猎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三种社会形态,目前正在向信息社会迈进。采猎社会是人类社会最漫长的时期,持续时间大约有3×106a。当时,人类靠采集野果和渔猎为生,使用简单的石器工具,只能现成地从自然界里获取食物,且经常处于猛兽的侵袭和大自然灾害的威胁之中,还谈不上对自然环境的改造。由于自然力异常强大,人类对自然非常崇拜。虽然人类已经有了自我意识,但在人类意识里,人与自然往往被混为一体。在原始社会,不同的氏族把不同的动植物作为图腾崇拜,认为作为图腾的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与属于同一图腾的氏族群体和个体是一个整体,氏族成员和图腾之间有着血缘联系。图腾崇拜说明了原始人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不得不依赖于自然界、归属于自然界、融化于自然界的混沌同一性。来自数据库下载数据库下载大约1×104a前,农业与畜牧业逐渐代替采集和狩猎成为社会的主要产业,人类开始进入农业社会。由于农业的发展,人类由游牧生活转向定居生活,学会了用石头和木块建造房屋,并逐步发展了水利灌溉技术,耕种逐渐成为主要的食物来源。除利用土地之外,人们还掌握了利用自然的各种知识和技术,积累了相当多的关于自然以及人类自身的知识,人类利用和运用自然力改善自己生存和生活水平的能力逐渐提高,人们对自然力和各种自然现象不再盲目崇拜。在农业社会,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还没有得到较高程度的发展,人类还不能全方位地改造自然和深度地利用自然,而只能利用对自然进行粗浅加工的产品。人类还经常遭受到洪、涝、旱等各种自然灾害的袭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自己与自然的区别,但也意识到自己的生存活动必须依赖自然环境。总体来说,农业文明中的人类强调的不是与自然的对立,而是如何与自然协调好关系以及适应自然。来自数据库下载数据库下载18世纪,英国率先发生工业革命,随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