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
文档名称:

行策大师警语菁华.doc

格式:doc   大小:38KB   页数:3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行策大师警语菁华.doc

上传人:镜花流水 2019/4/1 文件大小:3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行策大师警语菁华.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行策大師警語菁華淨空學※佛教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釋迦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內容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自己,宇宙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知覺名佛菩薩,不覺名凡夫。※修行就是將我們對宇宙人生錯誤的看法、想法、說法、做法,加以修正。※佛教的修行綱領是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並依戒定慧三學,以求達到此目標。※修學的基礎是三福,待人依六和,處事修六度,遵普賢願,歸心淨土。佛之教化能事畢矣。淨空精要十念法謹提議以淨空法師宣說之簡要必生十念法,為淨宗學人今後之一般自修與共修之常規。茲說明於后:自修者,即是日中九次之念十聲佛號法。是晨起與睡前各一次,日中三餐各一次,午前開工及收工各一次,午后開工及收工各一次,共計九次。每次稱念十聲四字或六字彌陀名號,原有日常定課可照常行之。共修者,凡講經、開會、聚餐等無特定儀軌之集會,在共同行事之始,而行此十念法。亦即是約同大眾合掌同聲稱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而後始進行講經、開會、用餐等活動事宜。按此自修與共修之十念法,有其特殊之法益。試舉如下:一、此法簡單易行,用時少而收效宏,確實切要,可久可廣。二、為「佛化家庭」之具體有效方法。例如:於家庭中三餐時行之,則舉家之成員或信或不信皆蒙攝持不遺。且有佛化親朋鄰里,普及社會之大利益。三、以簡單易行,一日九次,從早到晚,佛氣不斷。一日生活之中,佛念相繼,日復一日。久能如斯,則行人之氣質心性將呈逐漸清淨,信心與法樂生焉,福大莫能窮。四、如能隨順親和,稱念十聲佛號,便有袪除雜染,澄淨心念,凝聚心神,專心務道,以及所辦易成,所遇吉祥,蒙佛加佑,不可思議等等之功德。五、自修與共修,相資相融,資糧集聚,***之往生在握,而共同之菩提大業,亦共成焉。六、此法可以二法名之。試姑名之。一為「淨業加行十念法」,是對已有行修定課者言,因此法是在原有之課業上加行之故。一為「簡要必生十念法」,是指適於目前以及今後淨業學人中大部分無定課者言。因現今社會遞變,匆忙無暇,局礙多難故。而此法易集資糧,信願行之,平易圓具。而「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標準,亦甚符合無缺。因每次念佛時間短,易攝心及不懈怠故。又以九次念佛之功行,均衡分布貫穿於全日,全日之身心,不得不佛。亦即全日生活念佛化,念佛生活化。總而言之,此法簡要而輕鬆,毫無滯難之苦,如此法大行,則淨業學人幸甚!未來眾生幸甚!諸佛歡喜。南無阿彌陀佛一九九四年諸佛歡喜日美國淨宗學會四眾同倫敬勸行策大師警語菁華01、苟無真信,雖念佛、持齋、放生、修福,祇是世間善人,報生善處受樂,當受樂時即造業,既造業已必墮苦。02、莫輕未悟,一念回光,便同本得。03、若不專念,求生彼國,必至隨業流轉,受苦無量。04、心性無二,自然感應道交。我之苦切必能感,佛之慈悲必能應。05、佛念眾生,如母憶子。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06、具足真信,雖一毫之善,一塵之福,皆可回向西方,莊嚴淨土。07、修行別無要術,但真信願生,一向專念,則一切行履,無煩改轍。08、名心永盡,素願攸同,時節因緣,幸常集會,庶他生為親近之津梁,此世為助發之資具,願交勉焉。09、真歇和尚云:佛佛授手,祖祖相傳,惟此一事,更無餘事。世尊說法四十九年三百餘會,獨於淨土之教,諄諄讚說,是為超凡入聖之捷徑乎!10、苟得往生,則橫截五道,頓超不退。倘若娑婆事業,在在縈懷,一暴十寒,心不專篤。遇五欲時,如膠如漆;遭逢逆境,結怨銜恨;而欲命終彼佛接引,豈非難事?由此觀之,淨土法門,***也;娑婆貪愛,忌也。服其***復飽食其忌,可乎!11、凡我同倫,宜各痛念娑婆險惡,早求出離六道,捨穢取淨,毋騖虛名、毋執空見、毋愛高帽禪和口頭三昧惑亂、毋求旦夕速效,動諸魔事。恆以念佛為正行,勉修眾善為助行,淨念相繼,願行相資,自然千穩百當。12、一心念佛,以求速生安養。然後乘本願輪,運大慈悲,分身散影於十方剎土。尋聲救苦如觀世音,誓空地獄如地藏王。拔一切眾生苦,與一切眾生樂。攝一切眾生,同覲彌陀,究竟安穩,方是丈夫。望諸上善友,幸審擇之。13、華嚴末後處,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惟令生安養世界,惟願見阿彌陀佛,其專切勸發,反覆叮嚀,具在行願品中。14、善男子、善女人,專念西方阿彌陀佛,以諸善根,回向發願,決定得生,永不退轉,親近彌陀。15、阿彌陀佛即法界藏身,極樂世界即蓮華藏海。見一佛即是見無量佛,生一剎即是生無量剎,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即為一切佛所護念,以法身不二故、生佛不二故、能念所念不二故也。16、吾觀今之富貴利達者,或貪粗敝聲色,不知苦本。若著蝸角虛名,不悟虛幻。或復愛殖貨利,會計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