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浅论文化自觉与自信.doc

格式:doc   大小:159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论文化自觉与自信.doc

上传人:雾里行舟 2019/4/1 文件大小:15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论文化自觉与自信.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论文化自觉与自信-新闻学浅论文化自觉与自信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13亿中国人民的梦,也是世界华人的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应该是文化的复兴。文化是什么?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的复兴,来自于文化的自觉与自信。高校不仅要传承文化,更要创造文化。没有文化自觉与自信,谈何创造文化。一、关于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一种过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恢宏旷世,但在历史上,尤其是汉以前,比较单调,缺乏自觉。但是,它的自觉是不可阻挡的。文学的自我发现。“文学”一词,先秦便有,同时也是孔门四种之一。(《论语》:“文学子夏、子游”)实泛指文章博学。两汉有“文学”“文章”之分,但也没有现代的意义。指的是“润色鸿业”的附属品,比如《诗经》,加了一个“经”字,它就不是纯文学了;那时的文学家(如司马相如、扬雄等)也没有独立的人格,仅仅是帝王的弄臣(玩伴)。到了魏晋时期,文学才高扬起头颅,走上自我独立的历程。这得益于曹丕,他在《论文》中第一次称文学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文章。”这以后各朝各代,都将文学与儒、道等并列,算是一门独立学科。文革以前,我们有段时间特别强调文学为政治服务,那是政治对文学的强迫。1978年以后,我们提出的“二为”方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有了“以人为本”,恢复了文学本源。史与经的分离。两汉时期,史学与文学命运相同,都是依附于经学,史学家的意识也为经学观念所左右。所谓依经作史、依经论史。也是在魏晋之际,史学开始冲破经学藩篱,开始有“经、史、子、集”部类命名,“史”在目录上获得独立地位。后来我们有了“唯物史观”,也就是研究历史要从实践出发,研究社会生活本质,承认人类生存是第一前提,即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生产,衣、食、住、行等物质资料,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科技的非实用趋向。中国传统科技有两大特征:强烈的实用性和浓烈的经验性。也是在魏晋之后,科技一反传统,具有“非实用”趋向,按照今天的说法,也就是开始有了“纯理论”的基础研究。现在很重视基础研究,强调“原始创新”等。戏剧艺术等登上大雅之堂。中国的表演艺术很早就有,《诗经》里面的“颂”就是“歌舞”之类的。只不过,表演者是戴有“面具”的,目的是“娱神”的。到了唐宋,戏剧等好像有了雏形,元代趋于成熟。中国古代的戏剧等表演艺术,“大都是由***女在都市的勾栏行院里演出”,元人杂剧演出时的角色,除少数外,也都是行院里的各种人物的名称。元人杂剧的作者,有不少也是勾栏行院中的人物。很明显,他们只能是社会底层中的人和事,上不了大雅之堂。中国的戏剧等表演艺术登上大雅之堂的时间不长,中国的表演艺术家进入上层社会,也只是近现代的事。行业文化的被重视。企业非常重视自己的文化建设,因为它的确产生效益。大学文化在20年前,还少有人谈起,现在已普遍被认为是高校发展的“软实力”。国家领导层学缘结构变化。中国领导层学缘结构的变化也是很值得研究的。上世纪80年代以前,都是老革命出身,没有“学缘”可称。改革开放以后,有一段时间,中央政治局领导,基本都是工科出身,少有文科的。十六大以后就有变化了,哲学社会科学受到重视,治国理政遵循社会发展本来规律,不少经济、法学专业人才进入中央政治局。“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论断,就是最典型的文化自觉。二、关于文化自信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不仅博大精深,而且具有无与伦比的统一性、多元性、开放性、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