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文档名称:

第三轮专题中外济文明史.doc

格式:doc   大小:212KB   页数:2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三轮专题中外济文明史.doc

上传人:170486494 2019/4/2 文件大小:21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三轮专题中外济文明史.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三轮专题中外经济文明史第1讲中国历史上的土地政策一、土地政策(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奴隶社会的)发展过程:形成于商代,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内容: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井田制与分封制密切相关,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所以,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了,当然分封制就瓦解了,井田制的瓦解进一步导致分封制的崩溃)。②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公田”由得到份田的农民耕种,收获物全部交给贵族;“私田”的产品由劳动者支配。③这种土地的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土地公有制,它是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和庶民则完全被排除在外。实质:井田制实质上一种国家公有名义下的以国王为代表的贵族土地所有制,这里的“国有”实际上各级贵族所有。而今天的土地国有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这与井田制有着本质的区别。 作用:井田制和分封制都适应并促进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瓦解: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井田之外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②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例如,秦国商鞅变法,“除井田,民得卖买”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推动了地主经济的发展。总结:时期,井田制崩溃,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形成。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2000多年。土地私有制被废除的标志是1956年底的完成。新中国成立前,封建土地私有制占据统治地位,建国初期土地仍然为私人所有。1950年,土地改革开始,将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但是并没有废除土地的私有性质。农民土地所有制,也是一种土地私有制。:确立于时期,建国初的中消灭,是封建社会占主体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地主的土地,有多种来源,其中,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或小农经济或称自耕农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指的是自耕农占有使用的小块土地。在中国古代自耕农一般采用“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经营土地,在社会比较安定的情况下生活比较稳定,也有着较高的生产积极性,遇有天灾人祸则可能走向破产。自耕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大量自耕农的存在是封建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条件。:制(还有屯田制等)。始于(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隋、唐沿用,唐朝中后期崩溃(因为: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内容: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但仅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不触动地主的原有土地。规定土地不得买卖,归国家所有。性质与作用:①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度。②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恢复经济和民族融合。(近代)(1)农民阶级: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土地私有制);但在产品方面,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产品分配公有制)。评价: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以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但这种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2)民族资产阶级:辛亥革命孙中山提出的主义和1924年孙中山重新解释的民生主义内容:——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增涨的地价归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卖主变为资本家,买主就是国家,国家财政有保障)。1924年增加“节制资本”的内容。评价:这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见新高考全案P149解开疑点第一题)第一次:,1950——1952年(地主——农民)(1)原因: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2)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未改变土地私有制)(3)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开辟了道路。第二次:农业合作化,也叫运动,1953——1956年(私有——公有)(1)原因:国家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需要急剧增加;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了农村生产力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步骤有: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初级社—半社会主义性质;高级社—完全社会主义性质。到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2)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