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4
文档名称:

杜牧诗歌艺术风貌刍论.pdf

格式:pdf   页数:5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杜牧诗歌艺术风貌刍论.pdf

上传人:2024678321 2015/10/2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杜牧诗歌艺术风貌刍论.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
明确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授权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将本人硕士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
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有权可以
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
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日期:
杜牧诗歌艺术风貌刍论

摘要

杜牧,晚唐诗坛上的一朵奇葩,学界对他及他诗歌作品的研究代不乏人。对杜牧生
平、思想、文学主张和诗歌题材、体裁、艺术风格这些微观角度的研究虽然很充分,但
是对他诗歌整体风格的归纳却颇多歧见。所以笔者选取了《杜牧诗歌艺术风貌刍论》这
一论题,基本内容又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杜牧的文学思想是以儒家功利主义的文学观为基础的,同时也不排斥文
学“缘情”的特点。在这种文学思想的指导下,他转益多师,不主一家,始终以其孜孜
不倦的实际创作来印证这种文学思想,并明确表明了诗歌不务奇丽、不涉习俗的美学追
求,这是他诗歌艺术风貌形成的根本。
第二部分,重点论述杜牧诗歌议论和叙事的特点,同时还注重杜牧诗歌中对比、叠
字、加一倍法等具体创作技巧的使用。正是由于他对诗歌艺术技巧的娴熟把握,最终才
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
第三部分,关于杜牧诗歌整体风格这一问题,前人已有多种论述,但始终未能达成
一致。在笔者看来小杜诗歌在俊爽飘逸的外表下还有着久久不能排解的抑郁之情。同时,
小杜个性强烈,作诗亦如此,时常打破固有格式,以拗字入诗,给人峭拔之感。加之他
在书画方面的造诣,其诗又有着清新明丽的画面效果。归纳起来,用“俊抑峭丽”四字
概括较为准确。
第四部分,对杜牧诗歌艺术价值予以肯定的同时,还就杜牧诗歌的局限性做一进一
步的思考:首先,杜牧诗歌表意直接,有违于儒家“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其次,在
用事方面,或者用事不审常有小误,或者用事太多太烦,以至于衍。再次,由于受到时
代风气的影响,杜牧诗歌虽然有着俊逸爽朗的一面,但仍然难以摆脱晚唐诗歌气韵不足
的通病。

关键词:杜牧;诗歌;技巧;风格;局限性
Abstract

Du Mu, who is an outstanding poet of late Tang Dynasty, there are sufficient study about
him and his poetry from micro perspective in educational circles, however, there are less
discourse and summary about holistic style of his poetry, therefore, the author selects
the subject of “Artistic features of Du Mu’s poetry” to discuss profoundly, for the study of
this subject, the outline is as follows:
The first section, Du Mu’s literary thoughts is on the basis of literary view of Confucian
utilitarianism, meanwhile, so it is a kind of objective literary the guidance of this
literary view, Du Mu learned from others, from beginning to end worked diligently and
tirelessly on his actual creation to support his literary view, and definitely pointed out his
poetry is in pursuit of pure or simple, non-consuetudinary aesthetics.
The second section, the author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