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刁英琦20103147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摘要水土流失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已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该文主要介绍了水土流失的概念、水土保持的现状、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水土保持工作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关键词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引言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风力、重力等外营力的作用下,山区、丘陵区及风沙区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1]。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在960万km2的国土面积中,70%为山丘所占据,由于复杂的自然因素和长期滥用自然资源,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2]。此外,我国水土流失强度大,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遏制;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仍然存在,对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3]。因此,水土保持工作被我国政府列为基本国策之一。1、,是维系生态系统功能和支撑经济系统发展不可代替的资源。水在农业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有丰富的可供利用的水资源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才能平稳发展。全国有近0·73×108hm2的旱地农田的70%以上集中在北方干早、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降水不足、分布不匀,特别是耕地土壤风蚀、水蚀、沙化十分严重,土壤质量退化,旱灾频发,造成农业生产的产量和效益长期低而不稳。传统落后的土壤耕作方式和耕作制度,更加剧了土壤侵蚀、流失和退化,己成为我国北方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1](一)分布范围广、面积大根据最近公布的全国第二次遥感调查结果,中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占国土面积37%,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65万km2,风力侵蚀面积191万km2,水蚀风蚀交错区面积26万km2。西部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分布面积最大;中部次之,东部流失相对较轻。水蚀面积,东部10省(市)为9万km2,中部10省为49万km2,西部12省(区、市)为107万km2。[4](二)侵蚀形式多样,类型复杂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及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特点各异,相互交错,成因复杂。西北黄土高原区、东北黑土漫岗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石质山区以水力侵蚀为主,伴随有大量的重力侵蚀;青藏高原以冻融侵蚀为主;西部干旱地区风沙区和草原区风蚀非常严重;西北半干旱农牧交错带则是风蚀水蚀共同作用区。[4](三)土壤流失严重据统计,中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t。长江流域年土壤流失总量24亿t,;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区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多达16亿t。[5]2、水土保持进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基础性研究方面,通过对不同地区水土流失的形成机制、发生过程、发展趋势以及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的分析研究,初步摸清了我国不同类型区水土流失的方式、类型、面积及发生发展规律。在应用研究方面,试验推广了以改变小地形和高效利用水土资源为主的各种耕作措施。[6]主要进展有:1991年6月29日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是全国八大自然资源保护法规之一,用法律形式将水土保持工作固定下来;把水土保持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国务院批准了第一个《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纲要》,明确90年代要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40万km2;建立了一个以大流域为重点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全国水土保持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