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蒁浅谈《逍遥游》肁蒈初读庄子的《逍遥游》,只是被其丰富奇特的想象,以及所描述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所吸引、所感叹,而对其所真正想要表达的思想并未有太多的思考。而经过对其进一步的阅读、分析与思考,我对其所表达的“逍遥”意思有了自己的思考与见解。蒄《逍遥游》的中心思想是: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而庄子是如何一步一步阐述这一思想的呢?首先描述了高飞九万里的大鹏、低飞的蜩、学鸠、斥鴳;然后描述了长寿的冥灵、大椿、彭祖以及短命的朝菌、蟪蛄;随后引出了具备世俗小德的官长君主、超脱尘俗的宋荣子、列子。凡此种种,虽然有大小之分,小智不及大智,但即使是腾飞高空的大鹏、也需凭借风的承载,即使是御风而行的列子,虽乘风而行,却也需要凭借风力。也就是说,他们仍有所待,即使到了这个境界,也不能算是真正的“逍遥游”。而真正的逍遥游,便是庄子后来所引出的要“乘天地之气,御六气之辩,以游于无穷”,也就是要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一种忘我、无为、无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薁由此看来,只有因循自然而由于无穷的时空之中,才是“逍遥游”。有人说,这种观念落实到现实社会中,就是要消除自我意识,无所作为,无所追求,唯其如此,才能达到悠闲自得的逍遥游境界,认为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开始,我对于这种“不切实际”的观点无法认同,但细读《逍遥游》,我赞同了这种说法。而这只是单纯的对庄子所描述的“逍遥游”的阐述,要想真正了解一篇文章的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想法,是不能与其文章以及所生活的环境割裂开来的。所以,在我看来,庄子所想要表达的,并不只有简单的这样而已。蒂首相,结合庄子所处的生活环境来分析一下。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在那样一个道德混乱的年代,奸臣当道,忠臣被诛,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即使有“心”的庄子,又能有什么办法去改变它呢?也许,无奈的他,只能在文学中,用文字、用其丰富的想象,来构想出这样一个理想的、绝对自由的精神王国。正如《天下》中所说的,人世间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生存于如此一个抱负无法施展、让人如此无奈的年代,庄子追求自由的心或许只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吧。所以说,创造出这样一种逍遥的境界,是庄子在体验了现实的无奈之后,想出的一种摆脱当时的苦恼、从而得到精神上的自由的一种方法罢了。在庄子看来,“至人、神人、圣人”是其心目中的理想人格,而“无己、无功、无名”则是实现真正逍遥的途径。羆其次,从《逍遥游》的字里行间,也能看出这一思想。庄子所描写的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就似一颗心灵在深深地苦闷中挣扎而出,大鹏张开了幻想的翅膀,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因为有所待,所以大鹏失败了,那么,那颗有所求的心灵能在广漠之野找到解脱与慰藉吗?答案显而易见——不能。那么,大鹏的形象可以说是庄子本人的“物化”,所体现的也是庄子一种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虽然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