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读季羡林《文艺沉思录》有感.docx

格式:docx   大小:33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读季羡林《文艺沉思录》有感.docx

上传人:fr520520 2019/4/4 文件大小:3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读季羡林《文艺沉思录》有感.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读季羡林《文艺沉思录》有感读季羡林《文艺沉思录》有感原创:陶丽君上个月末收到来自数豆子的美丽版主寄过来的好书,一直没时间打开,正是闷热阴郁的7月,打开书的包装,淡蓝素色封皮、季老沉思的照片和水墨荷花送来一股悠远的清凉。书里还夹一封季老的意外"来信",《推荐十种书》的手稿影印件。跟这位虚怀若谷的百岁老人的关系,一下子感觉亲近起来。然而这种亲切的感觉,并不是仅仅依靠一封信收买的,读季老的文字,没有负担,即使是对于文艺理论的"沉思",朴实、直白而又风趣的语言,总能逗笑我,写字的人仿佛就在眼前。季老经常说自己对于文艺理论的研究是幼儿园水平,书看了大半,对于神韵的理性解读,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季老的研究哪是幼儿园水平啊,是开创了一个先河啊。他的文艺评论文章,我觉得也是很生动活波的学术论文(想想自己绞尽脑汁写的那些会计论文,简直枯燥到家了)。机缘巧合,季老走上了研究吐火罗文和梵文的道路,借鉴印度文艺理论研究的著述,季老把中国文学史上对于神韵的模糊描述,用概念抽象出来,神韵不再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涵,我觉得这是很不容易的,将感性的直觉上升到理性的觉查,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伟大关照。印度的文艺理论,尽管有些解读不一定界定的特别清晰,但这种尝试和讨论对中国来说非常值得借鉴,比如10世纪印度文艺理论家新护,创立了诗的灵魂的理论。大体上说,词汇有三重功能,能表达三重意义。一是表示功能,表示字面义,二是指示功能,指示引申义,三是暗示功能,暗示领会义。季老说"暗示义有赖于读者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可能因人而异,甚至因时因地而异,读者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在这里有极大的能动性,海阔从鱼跃,天高任鸟飞,这也许就是产生美的原因".这让我不自觉联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诗的意境不再单纯是描摹自然,描写心灵的悠然。诗的状态就在那里,但读者对于诗的理解,心有多大,意就有多大,"在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越大,他就越容易感到审美课题美,这就是‘韵’的奇妙作用".说到韵,我还想起了一位老师,叶嘉莹老师94岁高龄开起了吟诵课,她说"吟诵里有诗歌一半的灵魂",吟诵时,读者对于诗的理解通过声音描摹,节奏韵律平仄像跳动的音符,随着情境、身境、心境的变化而变化,声音所到之处,恰是心灵所到之处,这种抒发是于人于己都很有益的实践。怪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