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3
文档名称:

《呼兰河传》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4,497KB   页数:3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呼兰河传》课件.ppt

上传人:weizifan339913 2019/4/4 文件大小:4.39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呼兰河传》课件.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呼兰河传(节选)萧红走近萧红整体感知现代小说家。呼兰县人。1911年6月2日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与萧军合著小说散文集《跋涉》萧红(1911~1942)关于作者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1935年12月出版,鲁迅亲自校阅并写了序言。1940年12月20日,萧红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迺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主要作品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篇小说:《生死场》《马伯乐》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后花园、祖父和我》散文:《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饿》《回忆鲁迅先生》《桥》女性小说的发展及特点20世纪20年代初,“五四”时期开始相继出现一批女作家如庐隐、冰心、陈衡哲等20世纪30——40年代,以丁玲、萧红、张爱玲为代表1949——1966年,在战争、家庭一类社会性、革命性主题下,中国女作家作品呈现“中性化”文革以后女性创作开始重新复舒小说里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可以说,它实际上是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散文体小说。作者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较真实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河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作传。关于作品茅盾先生评价《呼兰河传》是:“一部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别具一格的“萧红”萧红作品虽没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文体特征,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歌之间的文体风格,一方面延续了废名以来小说诗化、散文化的风格,进一步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另一方面则以其独特的文体风格和悲剧性主题形成了一种独具意味的艺术世界。这种文体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别具一格的“萧红体”诗意之美:诗意之美是“萧红体”小说最显著、最潜在的美质。抒情主体自我形象的存在,构成了富于抒情气息的情境、氛围,形成了小说常有的诗意美。“非常”的语言:用自然的陌生语言(儿童语言)描写熟悉的世界,使其语言新鲜自然、稚拙浑朴,别具情趣。自传式叙事方法:自传性的怀旧笔调和第一人称叙述限制,丰富了小说的情感容量,并带来突出的艺术效果。散文化的文体结构:突破传统小说以线性时间关系和因果关系结构作品的方式,有意淡化时间和因果关系,强化空间结构,代之以富于情趣的场景和片断的细腻描写。初读课文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课文回忆了那些动植物物?有何特点?2、课文回忆了哪些人?有何特征?3、课文对景物的描写充满着童趣,请边读边从文章中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