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中西文化关系史.docx

格式:docx   大小:21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西文化关系史.docx

上传人:雾里看花 2019/4/4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西文化关系史.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艿《中西文化关系史》。(p15-p27)。P41-p44螁张骞值得敬仰,他的历史功绩永留青史。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原定的任务都没有完成,第一次企图拉拢大月氏,夹击匈奴,大月氏没有应允;第二次拉拢乌孙,达到“断匈奴右臂”的目的,也没有实现。但对后来中西交通的开拓发生了积极而重大的影响。张骞出使西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我在《早期中西交通与交流史稿》一书中做过论述,我概括为如下七个方面:肈一、张骞出使西域,打破了由于匈奴强盛所造成的中原地区与西域的隔绝状态。在张骞通西域之前,西北游牧民族和绿州居民已经在开辟绿州之间的交通。由匈奴强盛而引发的大月氏、乌孙和塞人的西迁,其主要路线正是在绿州之路上。但是由于匈奴对西域的控制,阻塞了汉朝与西域的交往,隔绝了中原与西北各民族的联系。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北国始通于汉”,从而沟通了西域与汉朝的联系,重新打开了由于匈奴的兴起而造成的中原与西域的隔绝状态,故《史记·大宛传》有“凿空”之说。裴骃《史记集解》引苏林云:“凿空,开通也”,“西域险远,本无道路,今凿空而通之也。”此后汉与西域各国的来往越来越频繁,除了文献上的大量记载之外,考古材料也有丰富内容加以说明。1990年10月至1992年12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敦煌汉悬泉置遗址进行了全面清理和发掘,获得大量简牍和文物。所谓“置”,应劭《风俗通义》云:“汉改邮为置。置者,度其远近之间置之也。今吏邮督掾、府督掾掌此。”说明置乃为邮驿之所。据说简牍多达23000余枚,其中有明确纪年的就有1900枚,最早为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最晚的为东汉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简文中有不少有关中西交通的史料。张德芳《悬泉汉简中若干西域资料考论》一文对这些简文进行了考释,他在全部悬泉汉简中检索出有关西域方面的资料360多条,皆为邮驿文书。当时汉与西域诸国使节往还,皆有遣使送客之通例,如《汉书·西域传》“罽宾”条引杜钦所说:“凡遣使送客者,欲为防护寇害也。”这些邮驿文书记述了主客方使团行经沿途诸处食宿供应各方面的情况,这种内容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张骞通西域后汉与葱岭东西诸国的交往活动的认识。据张德芳的研究,这些简文涉及到的西域国家有楼兰(鄯善)、且末、小宛、精绝、扜弥、渠勒、于阗、蒲犁、皮山、大宛、莎车、疏勒、乌孙、姑墨、温宿、龟兹、仑头、乌垒、渠犁、危须、焉耆、狐胡、山国、车师24国,还有乌弋山离、罽宾等,几乎一些重要国家与汉王朝的来往,都有程度不同的反映。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诸如祭越、钧耆、折垣等过去未曾知晓的国家。大部分是有关汉使与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于阗、疏勒、精绝、扜弥诸国使者往还的内容。据简文反映,彼此送往迎来,交往频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张骞通西域后汉与西域间外交往来的盛况。蒇二、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以丝绸贸易为代表的中西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张骞第一次出使大月氏,虽然没有达到拉拢大月氏夹击匈奴的目的,但获得不少有关西域各国的知识,了解到西域各国都“利汉财物”,这为此后发展贸易关系打下了基础。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虽然主要是为了拉拢乌孙,“断匈奴右臂”,但其目的已经不如此单纯。他随行带那么多副使,而且派副使去大宛、康居、大夏、安息、身毒等国,不存在夹击匈奴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他第二次出使西域,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