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试析冯塔纳小说《艾菲·布里斯特》中女主人公艾菲性格的双重性.doc

格式:doc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试析冯塔纳小说《艾菲·布里斯特》中女主人公艾菲性格的双重性.doc

上传人:sftnqws018 2015/10/2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试析冯塔纳小说《艾菲·布里斯特》中女主人公艾菲性格的双重性.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试析冯塔纳小说《艾菲·布里斯特》中女主人公艾菲性格的双重性
摘要:本文试对德国现实主义大师台奥多·冯塔纳的作品《艾菲·布里斯特》中的女主人公艾菲进行解读,试说明艾菲并不仅仅是一个充满人性自然的少女,她同时也深深根植于普鲁士社会的道德规范中,无论是在她的婚姻选择、与克拉姆巴斯的情事抑或是离婚后的悲惨境遇中,艾菲都并不曾表现出主动反抗或者是追求个体解放的意识,而她性格中这不可调和的两方面之间的相互斗争就注定了她悲剧的命运结局。
关键词:冯塔纳《艾菲·布里斯特》自然性社会规范
德国现实主义大师台奥多·冯塔纳(Theodor Fontane,1819-1898)是德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从发表于1878年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暴风雨前》(Vor dem Sturm)到1897年的最后一部作品《施台希林》(Der Stechlin),冯塔纳在短短二十年的创作生涯中留下了多部誉满文坛的作品。而他的代表作品长篇小说《艾菲·布里斯特》(Effi Briest)更是被托马斯·曼(Thomas Mann)称为是“可以跻身于欧洲文坛的大师级作品”(Mann, 1977: 353):小说发生于19世纪末的普鲁士上层社会,贵族少女艾菲·布里斯特在父母做主下,嫁给了年长她二十一岁的殷士台顿男爵。婚后艾菲随丈夫迁往凯辛县并在此与克拉姆巴斯少校发生私情。六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殷士台顿发现了艾菲与克拉姆巴斯之间的私情,他向克拉姆巴斯提出决斗并在决斗中杀死了对手。按照当时的道德规范,殷士台顿提出离婚并剥夺了艾菲对女儿安妮的抚养权。离婚后,艾菲受到包括双亲在内的整个上流社会的排斥。内心的折磨和社会的遗弃侵蚀着艾菲年轻的生命,年仅二十九岁便离开了人世。
1895年,冯塔纳在一封写给科尔马尔·格林哈根(Colmar Grünhagen)的信中写道:“长久以来,这种自然性都深深吸引着我。我重视它,且为之倾倒。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笔下所有的女性形象都会遭逢心灵创伤的原因。也正是因着这些创伤她们才令我着迷;我喜爱她们,不是因为她们的美德,而是因为她们的人性,因为她们身上的弱点和罪过。”(Fontane, 1980: 373)艾菲恰恰就是这样一个充满“自然性”、“人性”、“弱点和罪过”的少女。出于这个原因,自小说《艾菲·布里斯特》问世以来,就不乏研究学者从这个角度出发,将女主人公艾菲解读为一个罔顾社会道德规范、打破陈规桎梏的女性,将艾菲与克拉姆巴斯之间的私情解读为艾菲试图追求个体解放的举动。事实上,这种观点是非常片面的,艾菲自始至终都并不仅仅是一个充满人性自然的少女,而是牢牢绑定于当时普鲁士社会的道德规范之上。无论是在她的婚姻选择、与克拉姆巴斯的情事抑或是离婚后的悲惨境遇中,艾菲都并不曾表现出主动反抗或者是追求个体解放的意识,就像小说中艾菲的妈妈说的那样:“她一贯随波逐流,如果风平浪静,那么自然一切都好。想让她斗争或者反抗那是不可能的”。(EB,219)而艾菲悲剧的命运则恰恰就源于她性格中这不可调和的两方面之间的相互斗争:一方面充满“自然性”和“人性”,而另一方面,社会规范在她心中根深蒂固,构成了她性格中不可磨灭的另一面。
一、艾菲的婚姻选择
小说开篇,艾菲出现在读者的视野时就被描绘为一个无拘无束、活泼张扬的少女,喜欢爬上秋千,在高空中荡来荡去,享受自由的感觉。但是即便是此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