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学习温病的体会.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学习温病的体会.doc

上传人:花花世界 2019/4/5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学习温病的体会.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羈学****温病学的体会肅我是一个不怎么喜欢医学的中医学生。承认着每天对着枯燥的课本的无聊,也知道所谓先死后活的道理。学****温病的体会,我想这不该是论文吧。但是话又说回来,两年多了,我自己也会发现温病学是笔记记得最多最认真的。芁首先,说说温病吧。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燥化伤阴的一类外感疾病。从概念上讲,已经给了我们一个大致的范围,包括温病的病因、症候及性质。如果单单只是把课本翻到这里,那只能说还差的很远。我在学温病学之前认为它仅仅是伤寒的一个分支,只不过区分与病因上的不同,应该没有很多症候类型,学起来会比较轻松,起码背起来会很传统化。但是当讲到卫气营血和三焦辩证的时候,我开始觉得温病学不再是自己想象中那般简单了,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一点体会——从伤寒中独立出来后的温病学不仅有了完整的学术体系,而且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把中医外感热病的诊治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薁温病有着自己的基本理论,指导其诊治。例如对四时温病与瘟疫的概念、温病与伤寒的统一、新感与伏气的争论、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辩证的关系、温病与温毒的区分等。突然想到同时所学****的伤寒。不管怎么讲,这两门学科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很简单的伤寒的阳经腑证就相当于瘟病的气分证,由此我们在区分其不同的时候还得有效的联系。这让我觉得很麻脑,不是说不喜欢联想到,必须得承认联想学****会让你更好的记住其相同和不同点,而是因为伤寒和温病两门课程在太多地方有着不一样的观点。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二点体会——在学****温病的时候,请尽量忘记伤寒。聿作为一门还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支撑的学科,温病在基本的辩证治疗的时候还是离不开四诊合参等中医基本程序。但是个人觉得在这半个学期的学****过程当中发现这样的问题,那就是:当代温病学教材偏重于温病的各种症候讲解,而忽视了对于温病的察舌等传统诊断方法及治疗。我们的确讲到过三焦辩证及卫气营血辩证的各种症候表现、病理特点及辩证要点,但是却连戴天章在《广瘟疫论》提出积粉苔是瘟疫的重要标志这样的话只字未提:我们也的确讲到过热在胸膈时候会身热不甚,心烦懊恼,口渴,咽燥等证候,也讲到所用方药为栀子豉汤。凉膈散。但是从具体的辩证上却没有告诉我们什么时候用栀子豉汤,什么时候用凉膈散,该怎么用。我不得不想起仲景老先生连热粥凉粥都会在不同时候喝的文字了。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三点体会——头大脚小,这应该是现代教材编版问题吧。膄大家都知道西医是很单一的,我这里的意思是治疗手段是很单一的。头痛绝对不会给你治疗肝脏。固定的模式,输液,手术。但就目前学****来看,我们所学到的温病貌似也是在一个固定的圈圈里面了。我们的热盛动血就一定是身灼热,躁扰不安,甚至昏狂谵妄,或斑色紫黑,或吐,便、尿血,舌质红绛,脉细数,相应的我们治法就是清热解毒,凉血散血,给的方药就是犀角地黄汤。可是偏偏我们同时学****的伤寒里会告诉我们脾阳虚会有4个方药证型,还会告诉我们类似“如若素体脾虚”这样的话。这就是我要讲的第四点体会——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咱牛角尖,觉得温病学在某些程度上过于死板,欠缺因人而异。羄最后说说我们的温病老师吧。作为一门学科的领路人是不得不说的。***,负责,博学,风趣,经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