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校园欺负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措施.doc

格式:doc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校园欺负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措施.doc

上传人:jactupq736 2015/10/2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校园欺负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措施.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校园欺负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措施
摘要欺负行为是一种故意对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在中小学中是一种常见的不良行为,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均产生不良影响。该文主要从欺负行为的影响因素和最新研究的干预措施两个方面来论述校园中的欺负行为。
关键词欺负同伴群体干预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近些年来,诸多校园欺负行为事件在网络等媒体上频频曝光,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这种行为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学****均造成了不良影响。本文将从欺负行为的影响因素和最新研究的干预措施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1 影响因素
研究者通常将欺负行为划分为三种类型:直接身体欺负(如敲诈***)、直接言语欺负(如侮辱讽刺)和间接欺负(如散布谣言)。欺负不仅给学生带来痛苦,也会破坏校园的氛围。其影响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同伴因素和学校因素等。
个人因素
在学校环境中,欺负者、受欺负者或遭受欺负同时又欺负他人的学生(又叫双重涉及者)都具有某些稳定的个人特征。研究表明,欺负类儿童与双重涉及者在学业认知、社交认知、自尊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欺负类有更积极的自我概念。经常欺负别人的学生通常具有盲目的优越感,有些存在认知上的缺陷或者具有冷认知的特点。那些经常遭受欺负的学生往往具有消极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认知,表现出较强的自卑感。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在城乡小学生欺负行为中,小学生受欺负和欺负他人的频率与其孤独感之间均存在正相关,而双重涉及者孤独感得分最高。
家庭因素
早期依恋模式会影响孩子长大后的同伴交往方式。家庭教养方式与孩子欺负行为有一定程度的相关,受欺负者的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呈溺爱型,使孩子受到过度的保护而降低其对社会环境的应对能力;那些具有较多攻击型行为的孩子往往来自专制型或权威型家庭。父母营造的家庭氛围对其人格和态度的形成也产生巨大影响,父母若对其态度冷淡,缺少关怀,处理问题采取惩戒等方法,容易使孩子产生一些不良的行为模式。

传统研究从个体角度考察欺负者与受欺负者同伴地位的特点来研究欺负行为的发生。近些年来,研究更多的是从同伴关系角度说明同伴背景与学生欺负行为的关系。欺负者与同伴间的双向互动关系模式决定了如果旁观者消极不作为或积极参与,那么也会加强欺负行为的发生。不良的同伴群体因内部存在道德规范失调也对欺负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学校因素
根据社会学****理论,教师的行为会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教师的管理方式和对待欺负行为的态度直接影响欺负行为发生与发生后的反馈效果。另一方面,学校文化氛围也影响到学生良好行为的塑造。纪律严明的学校氛围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和价值观,学生知觉到这种学校氛围也能够影响其对自身行为的调节。
2 预防和干预措施
随着社会生态学理论的兴起,研究者对校园欺负行为的干预从早期传统的心理学模式角度转为心理与生态学相结合的模式。一些研究者开始从社会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校园欺负行为,认识到这种行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个体层面的干预
国内研究注重从认知、认知——行为和情绪干预的角度对校园中的欺负行为进行干预。通过开设降低愤怒、训练问题解决的技能、认知重建等训练课程,进行行为技能训练和移情训练等途径改变学生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家庭层面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