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秦国盗墓笔记.doc

格式:doc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秦国盗墓笔记.doc

上传人:kisuamd347 2015/10/2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秦国盗墓笔记.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秦国盗墓笔记
9月7日,农历八月初三,白露。天阴有风。
上午10点多,秦东陵文管所所长杜应文在一号陵园旁例行巡查。
秦东陵,秦始皇的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等六位贵胄均葬于此,位于陕西省临潼区骊山西麓。其地面建筑经秦末兵变,早已荡然无存,直到1986年文物普查时,才被进一步发现。
“我们文管所9个人,每天要进行两次巡查。白天一次,晚上一次。”杜应文解释,白天巡查,便于发现盗墓者留下的盗洞;而晚上12点以后的巡查,则是为了对盗墓者起到震慑作用。四座陵园巡视下来,少则两小时,多则三个多小时。
文管所位于韩峪乡马家村。其外墙上,有硕大的标语警告着:盗墓者将被处以10年以上有期徒刑,乃至无期徒刑。杜应文告诉本刊记者,尽管如此,还是不断有盗墓者以身试法。2010年10月8日,秦东陵就曾被“扫荡”过一次。
对地下宝藏的探求,让盗墓者和考古学家像是赛场竞逐的对手。而如果溯源,后者只能算是孙子辈的。也因此,考古工作者常常会被他们的竞争对手抢得先机。有时候,疯狂的盗墓逼得考古学家们不得不对文物进行抢救式发掘。在此前发掘的秦公一号大墓中,历朝盗墓者留下的盗洞竟多达247个。
“中国几千年历史,下面埋着的人比上面活着的人多。那么多的墓葬,对历朝历代的盗墓者来说都是巨大的诱惑,防不胜防。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焦南峰感叹。最后一次盗墓
如果不是根据盗墓者盗取的文物,考古学家们恐怕至今还无法确定秦东陵一号陵园中一座“亚”字形大墓的主人。
时间回溯至2010年10月8日,秦东陵文管所工作人员郝娟和两名同事一起,照例在辖区巡查。所谓辖区,除了树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东陵”的黑色石碑外,和普通庄稼地并没多大区别。夯土之上,苞米和果树稀稀疏疏地长着。
郝娟等人巡查到一号陵园M1号墓地时,意外发现半截钢锯条,再仔细看了下周围,似乎有新土回填的痕迹。“我们当时把钢锯条重新插在新填土中,没敢惊动对方。”郝娟说,此后连续几天,巡查人员每天都来看钢锯条。
10月19日,钢锯条明显被人动过,旁边还出现了清晰的脚印。又过了一日,钢锯条和脚印都不见了,地上的土也被回填过,盗洞口还多了一部对讲机。
闻讯赶来的民警很快在盗洞口发现了盗墓者遗留下的电线、鼓风机、钢钎、绳、手套等作案工具。
“他们的手段很先进,一看就是有经验的。”杜应文透露,盗墓者先打一个小探孔,把炸药一点一点放进洞里,用挤压式爆破。“结果导致下面的洞很大,开口呈70厘米×50厘米,但是地表的孔很小,再加上用麦苗、土等东西盖上,看不出来什么。”
警方将这一盗墓集团一网打尽后,通过审讯得知:该团伙和大多盗墓团伙一样,有
“支锅”和“下苦”之分。“支锅”扮演的是出资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在未挖出文物之前,要负责提供盗墓者的所有开支,包括吃饭、抽烟、喝酒及购买设备的费用。通俗地讲,类似于建筑工程的包工头。“下苦”则是出力干活的,有人负责把风放哨,有人负责往盗洞下放人、放工具。由于钻盗洞的人有时需要下到二三十米深的墓穴里,氧气稀缺,所以还得有专门的人负责给鼓风机通电,往里吹风。
而盗洞口之所以留下那么多作案工具,是因为他们的“活儿”还没完,准备再下去。
所幸,失窃的11件文物一件不少地追回了。
“其中一件漆木高足豆上刻有19个字的铭文。其中提到,‘八年相邦薛君造’,这个薛君就是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