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两汉时期的社会慈善.doc

格式:doc   大小:58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两汉时期的社会慈善.doc

上传人:ttteee8 2019/4/7 文件大小:5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两汉时期的社会慈善.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两汉时期的社会慈善两汉时期,关于社会慈善活动己经有很多明确的史料记载西汉建立初期,官方的统治哲学是“黄老之术”,也就是道家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治国之策。《汉记?武帝纪》中说:“汉兴,草创尚简易,未甚用儒者,而窦太后好黄老术。”这当然与秦末战争之后,国力凋敝,民众生活贫苦有关。另外,当时灾害频仍,民众的生存问题亟待解决,粮食缺乏是国家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因此,政府主要的活动是以“惠民”为主。这种政策绵延了60年,直到汉武帝时,国力逐渐强盛,为加强中央集权,开始改奉儒家思想为立国之基。但是,随着汉武帝四处征战,国力重新陷入匮乏,于是西汉后期的国家政策又恢复为“惠民”政策,并且一直延续至东汉结束。两汉各个统治者都对建立仓储机构非常重视,并把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这源自汉平帝时期贾谊著名的《论积贮疏》:“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通过国家的仓储,在饥荒时期进行“荒政”救济,成为政府组织的社会慈善中一种常态措施。汉代著名的“常平仓”,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建立的。所谓“常平仓”,是政府为调节米价而设置的一种仓廪。《汉书?食货志》中记载:(汉宣帝时期,公元前73年至前49年)“大司农中丞耿寿昌以善为算能商功利得幸于上遂白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也就是说,在粮食便宜时,大量建立粮仓,由国家用较高的价格收购;在粮食价格高昂时,以较低价格卖出。以此平抑米价,使平民的生存得以保证。这项措施在两汉时期政府对民众的慈善救济活动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在灾荒之年,尽管朝廷会颁布诏谕,赈贫恤患,减赋免役,民间也会组织进行很多救灾活动,但是如果没有仓储粮食作为后盾,也是根本不可能进行的。粮食赈济是保障平民的生存权,而为增殖人口,汉代还有一种特殊国家法令,即著名的“胎养令”。这是对婴儿及幼童的慈恤与关爱。《汉书?高帝纪》记载,汉代的胎养令规定:“民产二子,复勿事二岁。”就是生养两个孩子,可以免征赋役两年。有些贫民生子者甚至在哺乳期能够得到官府资助的粮食一斛。东汉章帝对育婴事业也很重视,元和三年(86年),他下诏要求各州县爱恤孤童:“其婴儿无父母亲属,及有子不能养食者,廪给如律。”即由国家提供粮食,养育孤儿或者父母没有能力抚养的孩子。此外,对于老年人的慈善救助,在两汉时期也一直没有间断。如汉文帝曾颁布养老令,要求人们尊老敬老,“赐天下孤寡布帛絮各有数”。汉景帝采取赐粟、给帛等措施,让“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汉武帝对鳏寡孤独幼童等特殊困难人群也有救助。而《东观汉记?明帝纪》记载:“冬十月,(汉明帝)幸辟雍,初行养老礼。”所谓“养老礼”,就是对年高德劭的老者按时饷以酒食而表示礼敬的礼节。皇帝如此表率,可见当时的敬老风气。除此之外,当时还出现了一些针对具体情况而产生的社会慈善活动。如《汉书?平帝纪》:“元始二年,旱螳,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也就是在瘟疫流行的时候,设置专门的收治病人的场所。而一旦出现疫死者,对于无主尸体,官府一般都会赐棺器盛以便收殓。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防止疫疾的传播,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政府行使的善举。这种形式,此后更演化成为一种国家的制度。比较先秦时期,两汉阶段可以说是中国社会慈善的发轫之期。之所以这样说,因为当时中国的慈善救济与福利制度,依然是以设官掌事为主,还没有为慈善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