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
文档名称:

爱国主义65373158.ppt

格式:ppt   页数:3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爱国主义65373158.ppt

上传人:szh187166 2015/10/28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爱国主义65373158.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再谈爱国主义
赵一曼(1905—1936),著名的民族抗日女英雄。1936年8月2日,在珠河被日军杀害。临刑前,她高唱《红旗歌》,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视死如归,从容就义。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题写了“革命英雄赵一曼烈士永垂不朽”的题词,哈尔滨将她战斗过的一条主街命名为一曼大街。
O9年六月是在很多论坛出现了《无知大学生猥亵抗日女英雄》的帖子,其中一张图片引起了众怒:北京某学院的三个男学生在和赵一曼的雕塑合影时,摆出了极其猥亵的动作,左边的一位伸出手拽住了雕塑脖子上的铁链,中间和右边的两人四只手摸在雕塑的胸部和下身,三人面向镜头微笑合影。
光天化日之下,大学生公然作出这种龌龊举动,根源在于教育和廉耻之心的缺失。当一个人不识自己国度的英雄,当先烈不但得不到后人的景仰和尊重,反而要受到猥亵和侮辱,这就不仅是国民个人的悲哀,而是整个民族的悲哀。
什么是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母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这里的母国可以是一个区域或者城市,但是爱国主义一般用于一个国家或者联邦。爱国主义包含了这样的态度:对母国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强烈希望保留母国的特色和文化基础;对母国其他同胞的认同感。这个词与“民族主义”是近义词,常常紧密联系。严格地说,民族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它经常宣扬爱国主义是一种有需要并且合适的态度。
唇枪舌剑下彰显凛然的爱国主义
日本共同社记者小泽一郎到北大进行突击采访。
在南阁(国际合作部)门口,小泽一郎采访了一小个子男生
以下是现场原版真实问答记录:
问:你支持抵制日货的这种观点或行动吗?
答: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个体,每个个体都是自由的。我无法左右别人的思想,也无权控制别人的行动。
问:你如何定位中日关系?
答:客观定位,平等互利关系。
问:从学生的角度看,你认为两国关系中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答:显然,日方在很多方面做出了错误的言论和举动,而这是我们不能接受和容忍的!一句话,改善中日关系需要日方正视历史,拿出善意和诚意。
问:你个人使用日货吗?
答:有,马桶。
问:那你告诉我,为什么日本的马桶会比中国的好?
答:在中国,这种话题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在公共场合提论这种话题是很变态的。当然,我不知道是你有这样的嗜好,还是贵国有这种****惯。
问:关于历史问题,中日两国是否有途径可以卸下这个沉重的“包袱?”
答:请注意你的用词!我不同意你的这种说法。你的这个问题本身就在诬陷中国。自古至今,中国从不存在什么“沉重包袱”。中华民族是心胸开荡,豁达前瞻的优秀民族,宽厚待人,睦邻周边是中国的美德。因此我们正视历史,但绝不以怨抱怨。我们容忍和解,包括对待日本。请问,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包袱是什么?中国人民做过对不起日本的事吗?问题恰恰是侵略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不正视历史,在中国烧杀掠夺,疯狂地要灭绝中华民族。犯罪的日本不向中国和中国人民认罪赔偿损失,还要叫嚣海外出兵扩疆,分裂中国,霸占中国国土,激怒中国人民。这样的史实太多。请问,这是中国背历史包袱吗?
唇枪舌剑下彰显凛然的爱国主义
问:我也经常看新闻,最近一段时间,中国生产事故频发,死亡率想必不会低吧?
答:同你们国家一样,每人死一次。
问:在中国大学校园里,学生***频繁发生、屡禁不止,这是为什么?
答:事实上,学生***最多的是在你们国家。许多稀奇古怪的***方式就是你们国家的***一族发明的。在联合国公布的相关资料中,日本的***率排名世界第一。我不知道你手上有什么足够的证据来证明我国的校园***事件。毛泽东主席有一句名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希望你做客观真实的报道。对你刚才提问中使用的词语我有必要纠正,在中国汉语语法中,“频繁发生”和“屡禁不止”是重复累赘,用词错误。而且,你的说法不符合事实!
问: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非法窃取日本的机密情报,你知道吗?
答:我无法核实你的消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这种荒唐说法就跟布什打伊拉克是因为萨达姆偷了布什家的高压锅一样可笑。
唇枪舌剑下彰显凛然的爱国主义
重温最后一课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
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节选都德的《最后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