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盈余管理定义文献回顾
盈余管理的目的、对象、方式和方法的合法性四个方面下定义
目的和动机来看,盈余管理是管理层为了给企业或自己谋取私利而实施的一种欺诈行为
盈余信息的质量来看,认为盈余管理就是使有关盈余的报告反映管理层期望的盈余水平而非企业真实业绩表现的做法所有的盈余管理活动都是欺诈性行为。
报表的制定是否遵守会计准则来看,盈余管理是企业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有意识地把账面盈余拉向所期望水平的一个过程
管理层是否用个人的判断和观点介入财务报表的制作来看,认为盈余管理就是管理层有限度或无约束地使用个人的一些判断和观点,对会计数据进行策略性的调整。
“盈余管理”新定义的建立
盈余管理应有别于盈余操纵和盈余做假
“盈余操纵”是指管理层使用会计手段(如在会计选择中使用个人的判断和观点)或通过采取实际行动努力将企业的账面盈余达到所期望的水平。
盈余操纵有五个特点:第一,它是一种管理层授权或直接参与的行为,所以不包括诸如会计人员为自身利益私自伪造单据的行为。第二,它是一种带有明确目的的故意行为,所以不包括诸如会计人员的工作失误,如粗心大意地输入错误数据。第三,盈余不但可以通过会计选择进行操纵,还可以通过实际经营决策来操纵,即盈余操纵的手段包括会计和经营活动两种。
第四,会计盈余操纵的对象是账面盈余,而实际盈余操纵的对象是实际盈余。实际盈余操纵的目的是通过影响实际盈余来达到影响账面盈余的目的。
第五,管理层通过增加当期收益或减少当期收益的方式进行操纵盈余的活动或交易,其目的和结果是使企业的账面盈余尽量达到新希望的水平。
盈余操纵包括盈余管理和盈余做假两个内容,两者既为互斥关系,又是盈余操纵的全部形式
盈余做假是企业漠视法规准则、通过无中生有等欺诈手段达到其目的,而盈余管理则是企业灵活地运用了法规准则所赋予的权利对会计数据实施调整,两者使用的手段在性质上有着根本的区别
盈余管理的本质
Roychowdhury(2006)则将盈余管理定义为“公司管理层为了使利益相关者相信公司在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已经实现了财务报告目标而采取偏离正常业务活动的行为”。宁亚平(2005)研究了盈余管理本质,他认为“盈余管理活动是欺诈性行为,它使得财务报表反映管理层期望的盈余水平而非企业真实业绩表现, 从而损害财务报表的可信度。
盈余管理的动机
2盈余管理的目的
盈余管理的目的非常复杂,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情况。
(1)业绩需要。
(2)贷款需要。
(3)政策需要。。
(4)项目需要。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类型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是除垢法。
二是做大盈余法
三是做小盈余法
四是熨平法
盈余管理的动机决定盈余管理的类型“基于业绩考核!债务契约!发行股票和政治目的”其表现形式一般为做大盈余法或熨平法’基于纳税!更换管理层等目的!一般以做小盈余法和除垢法的形式出现。
二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手段
我国的经济环境和其他一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毕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因而盈余管理呈现一定的特殊性
(一)资产重组
(二)关联交易
(三)资产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