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阵中日报》与老河口-新闻学《阵中日报》与老河口 周建春小花1939年5月,李宗仁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迁至老河口。随后,第五战区主办的《阵中日报》在老河口编印发行达六年之久,为宣传同仇敌忾的战斗精神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激励广大国民的抗日斗志,起到了积极独到的作用。一直以来,我们津津乐道、着墨颇多的是抗战期间曾荟萃于老河口的那些名人志士,例如李宗仁、张自忠、孙震等抗日将领,例如胡绳、臧克家、老舍等文化名人。老河口的普通民众在那个抗战岁月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对抗战的态度等,少有资料提及。现在让我们透过《阵中日报》这一珍贵的历史资料,把镜头切换到1940年的抗战时期的老河口,重温那段尘封的历史,感受抗战岁月的老河口妇女的真实生活场景。《阵中日报》与老河口1938年10月,武汉沦陷。第五战区司令部进入河南的潢川,湖北的夏店、宋埠等地,11月迁至樊城,接办了由国民党襄阳县党部主办的《鄂北日报》,当时胡绳担任总编辑。1939年春改名为《阵中日报》。随着随(州)枣(阳)战役开始,日寇逼近襄阳,战事日趋紧张。《阵中日报》随第五战区迁移至老河口。后因国共合作形势恶化,胡绳、钱俊瑞等一批共产党员离开《阵中日报》。老河口扼鄂、豫、川、陕四省要冲,濒临汉水中游东岸,水陆交通便利,战略位置自不言而喻。李宗仁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到来后,老河口一时间俨然成了五战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战争是风,蓬飞萍转/战时的繁荣,繁荣了客栈/北通豫陕,下走襄樊/水陆车船集中在这一点/那么热闹的公园/那么多的旅店/小汉口的复兴说明汉口的沦陷”。老舍的诗歌《老河口》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五战区司令长官部的到来,不仅繁荣了老河口的战时经济,更吸引了大批商人文人云集于此。1940年1月,《阵巾日报》再一次做了大的调整。该报在第246期刊载了新阵容,五战区政治部主任韦永成任社长,尹冰彦任总编辑,包括老舍、臧克家、碧野、姚雪垠、艾芜、安娥等三十三名作家、进步人士担任特约撰述。《阵中日报》的副刊栏目丰富多彩,几乎每天都不一样。有前线出版社主编的《笔部队》、妇女工作委员会主编的《妇女前哨》、战区青年团主编的《战区青年》、广西青年军主编的《铁群》等。可以说,《阵中日报》的副刊积极宣传抗战的进步思想倾向,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并使一大批战区青年受到文艺熏陶乃至走上抗日救亡的前线。老河口《阵中日报》研究会秘书长杨菲介绍说,由于战乱、日机的狂轰滥炸、工作生活极不稳定等诸多方面的原因,《阵中日报》留世的不多。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老河口市政府为了编撰地方志,曾安排相关人员去南京博物馆抄录了部分报纸内容。2010年前后,老河口市博物馆原馆长潘兆林下了很大的功夫弄来了一套报纸胶卷。时任老河口市政协文史委主任的冉从安以及杨菲、秦喜辉等都曾努力想办法让胶卷变成报纸,由于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原因,未能如愿,但他们一直寻找着解决办法,时至今日才如愿以偿。为了研究方便,他们把收集到的从1940年元月26日到1942年7月30日的数百期《阵中日报》,影印成原大报纸。经初步研究,,南京博物馆保管的也只有这数百期,但已封存不再对外展出。《阵中日报》的影印成功,为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为史学研究者、文学爱好者、收藏界、爱国主义教育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充分彰显老河口市厚重的抗战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