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2011年高考走向分析与备考建议.doc

格式:doc   大小:35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11年高考走向分析与备考建议.doc

上传人:taotao0b 2019/4/10 文件大小:3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11年高考走向分析与备考建议.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2018年高考走向分析与备考建议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考作为“指挥棒”,在推动课程改革方面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因此,各位教师应了解高考的特点与变化,并依据高考的变化,调整复****思路。一、新课标统领下高考的走向与特点从2009年高考大纲来看,相对于2008年并没有大的变化,特别是在题型示例方面仍吸收了大量的大纲版高考的典型题例,例如1995年的“三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不同命运”题、2003年的“哥伦布和全球化”题,2005年的“济南针铺”题等。这一信息提示我们,新课标的高考命题与大纲版的高考命题有着极强的传承性,新高考并不排斥历年高考成果的继承,我们绝不能割裂新高考与大纲版高考的关系,不能忽视历年经典高考试卷的研究。纵观从2007年第一轮试点省份的高考试卷,新课程下的高考与传统的大纲版高考逐渐“合流”,在稳定性的基础上,也有发生一些持续性的变化,这就是历史高考的走向。具体来说,有以下特点1、试卷设计结构平稳,仍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但各题型的界线在淡化,功能趋向于多样化。具体表现在问答题与材料题的界限消失,选择题则以材料选择题为主。这一变化符合历史学科特点,史料成为历史学****历史命题的载体,为新课程对学生历史学****能力的考查拓展了舞台。2、以历史主干知识为主导,贴近教案实际,如“分封制”这一考点就分别在2009年全国文综卷一、二、北京文综卷、广东单科卷、江苏单科卷中以不同的形式进行考查;“唐朝经济”在2009年、2018年全国卷2均以选择题的形式持续考查;而“工业革命”则在2018年全国卷1(选择题)、全国卷2(问答)、北京卷(问答)均有涉及;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历史主干知识更突出了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注意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相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3、坚持能力立意的主导方向,突出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体现新课程的理念。(1)强调对历史课程的考查而不是对教材的考查新课程倡导的课程观认为,在我们的信息社会里,知识的来源是多方面、多渠道的,历史教材是学生最重要知识来源,但绝不是唯一来源,不应该局限于教材;此外,与教材知识的学****相比,学生更重要的任务是掌握自主发现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同时,现在课程改革实验区存在“一标多本”的现象,各版本教材虽然都依据课程标准,但在具体内容的选择和表述上有很大差异。这种课程观和“一标多本”现象反应到高考命题上,就会出现两个现象,一是考核的内容与教材的内容不一定有直接的联系,二是考核的目标更侧重于思维能力的考查,而不是历史知识的识记。例如2018年全国卷2第16题:1170年,南宋范成大出使金朝,所谓《燕宾馆》诗中说:“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后山把菊花看。”自注:“至是适以重阳,虏重此节。以其日祭天。伴使把菊逼酌酒相劝。”,实际考的是学生理解信息的能力。(2)主题研究入题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高考对课程理念的落实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新课程以专题模块的形式组织教案,这反映在命题方式上做出的重要探索就是主题研究入题,即围绕研究主题组织材料,多角度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如2018年全国卷2第37题,以城市化为主题,分别选取了中国古代、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