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从论语中感悟师德.doc

格式:doc   大小:28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从论语中感悟师德.doc

上传人:xunlai783 2019/4/12 文件大小:2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从论语中感悟师德.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从论语中感悟师德(转)(2010-05-1112:52:53)转载▼分类:教学论文   春秋时期的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偶像、中国文化的代表。孔子的经典语录集《论语》,因其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其推崇备至,不仅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思想,更是成为外国学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经典之作。   作为教师,《论语》更可以作为我们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其一   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孔子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并以此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断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其二   勤于好学,终身不懈   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应该勤于读书求知,探究学问。孔子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诗能感发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向善;礼能规范约束人的行为,使人能够单立于世,而音乐能够熏染人的心魄,使人德行圆满。总之,孔子认为学文可以涵养完美的人格,所谓君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些美好的品质,都应当归功于学文时潜移默化的力量。   这些观点和思想,我们今天要认真总结和借鉴。一是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以知识,更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品质,即坚持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职责。二是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让读书成为习惯,终身不懈。三是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人生过程中,勤于好学,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利于将来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人。   其三   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意思是说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诲别人而不感到厌倦。作为教育先祖的孔子,可谓教书育人的典范,孔子从而立之年开始教授学生,而且持久不渝,终生以之,他一生“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佳话,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孔子的教育事业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除了他的“诲人不倦”的态度,还有就是他“因材施教”的方法。在教育方面,孔子最伟大的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