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传媒报道中的天津滨海新区形象研究摘要:研究了2000年至XX年我国重要报纸上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主题的报道,发现从XX年起报道数量激增以经济新闻为主,以正面报道为主,呈现的天津滨海新区的形象为:从昔日的盐碱地到今天的经济增长极,并以此为契机提升天津城市形象,突出天津的新定位。这一过程从报道数量和报道内容上,都体现了政府对媒体的议程设置以及天津滨海新区的媒介形象单一的问题。关键词:大众传媒天津滨海新区媒介形象天津滨海新区的前身经济技术开发区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奏响了开发开放的序曲,到XX年国务院正式宣布天津滨海新区成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构成了本文的研宄背景。文献回顾20世纪70年代中期,国外学者提出“城市形象建设”的概念,此后关于城市形象的研究日渐深入。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学者开始在城市规划中借鉴企业形象传播的经验探讨地区形象或城市形象的塑造、宣传问题。迄今,学者们对“城市形象”尚无统一定义,国外较为经典的定义来自凯文?林奇:城市形象是一个公众印象,是多个印象的叠加。国内较有代表性的定义为:城市形象是指一个城市的内部公众与外部公众对该城市的内在综合实力、外显前进活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有专家指出,城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的主观印象,它是通过大众传媒、个人经历、人际传播、记忆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①大众传媒对建构城市形象具有重要作用。EliAvraham对大众传媒与城市的关系进行研宄,提出全国媒体中的城市形象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样的形象会影响三组人:一般公众、国家层次上的决策制定者、地方居民。②李普曼最早提出“拟态环境”,认为现代人“与第一手信息隔绝”,现代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己经不是真实的客观环境的反应,而成了对大众媒介提示的拟态环境的反应。拟态环境并非对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经过媒体的对现实的把关和重构。李普曼的这种观点影响了议程设置假说。麦库姆斯和肖提出,大众媒介通过把握新闻报道的选择权、优先度以及表达形式对社会环境进行再构建,在公众周围创造一种舆论氛围,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观念。③这也是议程设置的核心思想,即媒体为公众设置议程。因而大众传媒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可以影响公众的评价。现有研究天津滨海新区形象的文献较少,主要有两类:一是把滨海新区作为发展机遇,探讨天津的城市形象建设;二是研究滨海新区的形象塑造和品牌营销。这些研究多从城市规划、管理学、文化角度切入,探讨如何建设城市形象,但很少涉及媒介如何呈现城市形象。本文通过对中国重要报纸上关于天津滨海新区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研宄媒介是如何报道天津滨海新区以及建构的这一地区的形象并为媒体如何改进报道提出建议。方法和结果本文以关于天津滨海新区的新闻报道为分析对象。考虑到资料的可得性,大众传媒以报纸为例,使用中国重要报纸数据库,该数据库提供了自2000年以来,国内公开发行的500多种重要报纸(主要是党报和行业报)的全文。检索主题为“天津滨海新区”,得到6920个文本(截止时间为XX年12月31日)。按照发表时间、报纸种类、报道主题、报道倾向、新闻人物五个类目进行分析。发表时间。2000年-XX年这6年间天津滨海新区的报道数量占总体的%,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