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闪灯基础观念:光圈、距离与GN值的关系  =光圈×距离  例如:当闪灯GN值=20(以米为单位计算),光圈设为F4,此时有效闪灯距离为5米。当闪灯GN值=20(以米为单位计算之下),与被摄物体距离10米时,此时光圈需设为F2才能有效曝光。  ,快门的速度并不影响闪灯补光,但会影响环境光的曝光多寡。  闪灯的闪光输出通常在1/1000秒至1/10000秒内完成,比快门最高同步的速度快太多了。我们假设闪灯的闪光输出在1-1000秒内完成,当快门速度为1/30秒时闪灯曝光量的吸收时间仅为1/1000秒,改为1/60秒时闪灯曝光量的吸收时间依然为1/1000秒。  其中快门速度不同的差异,我们可以想成是两张不同图片的叠加(或者说是多重曝光),当快门为1/30秒时,相机的曝光为1/30秒环境光,再加上1/1000秒的闪光;快门为1/60秒时,相机曝光为1/60秒的环境光,再加上1/1000秒的闪光,所以快门为1/30秒时,虽然在闪光部分的曝光量是一致的,环境光的曝光量但不同效果也不同,因此针对快门速度的调整,对于室内摄影大场景的拍摄就可以得到快门变化产成的不同效果。  ,可以利用不同感光度的底片来达到增大GN值的效果。  当底片为100度时GN值为24,改为200度底片时,GN值为36,改为400度底片时,GN值为48,以此类推。因此,当GN值不够大,或光圈不够大时,可以利用底片来解决此问题。二、闪灯模式 ,在此模式之下,每一次的拍摄都需要依当时情况,利用GN值=光圈×距离的公式作相关的调整。通常此模式之下,闪灯为全输出,除非闪灯具有1/4或1/2等输出模式选择。优点:完全依照摄影者的设定输出光量。缺点:需每次作计算及调整,可能缓不济急。 ,在此模式之下,当我们固定好闪灯及镜头光圈大小之后(需一致),在闪灯功率的有效范围之内,闪灯会依照自身的感光系统计算补光充足与否,自动控制闪灯输出的大小,达到准确曝光。优点:改良M模式需每次调整曝光的缺点。缺点:依然需要作光圈对应的调整。(其实也不是什么大缺点,了解过后会发现其实A模式也是很好用的,在某些情况之下,能做曝光补偿的动作,反而比具有TTL测光但是没有曝光补偿的闪灯更好。) ,在此模式之下,当触发快门之后,闪灯亦同时触发补光,并且经由反射回来的灯光计算补光量充足与否,如测出曝光不足,则会自动增加闪灯输出来达到曝光充足。优点:测光准确,方便好用。缺点:不具有曝光补偿的闪灯,在需要加减光的情况下,就挂了。如果想要加光,就算开大光圈,但是反射回来的光量如果TTL觉得够了,就会减少输出,反之,如果想要减光而缩小光圈,但是反射回来的光量如果TTL觉得太暗了,还是会加大输出,所以曝光量闪灯输出大小不随光圈改变而有所变化,因此就没法度了。三、闪灯加光或减光 :以下所有的闪灯应用在M模式下,所以大部份以AUTO及TTL模式适用。 :要加光则开大光圈,要减光则缩小光圈。 :具有曝光补偿的闪灯可以直接调整,要加光则加一格(+1EV)减光则减一格(-1EV)。 ,可以测试输出足不足够(AUTO模式)。由于闪灯发出的光照越远时光线越弱,所以当被摄物体有前后之分的时候,前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