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宏观经济学导言
01
0
10
20
30
40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00
导言
宏观经济学的多样性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中国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宏观经济学学派林立
凯恩斯《通论》→希克斯的解释→萨缪尔森综合,1960s以前,凯恩斯主义占主导地位。
1970s滞胀难倒凯恩斯主义以后,1/4世纪以来,宏观经济学呈现出多样性。
没有哪一个得到普遍的接受,也没有哪一个遭到普遍的拒绝,没有一个公认的体系,流派间论战不断。
Parkins(1992)的比喻
宏观经济学研究相当于登山运动,不同的登山队从不同的路线攀登。没有一个登山队看到过这座山的山顶,因为它一直处在云雾遮掩之中。不同的登山队有时会在不同路线的交会处相遇,简单交流信息后又分手继续前行;在除去尘霜之后,各队还可能偶尔发现前人留下的足迹;有时一个队员走失了,或从此失去踪迹,或加入攀登速度看起来更快的另一队;有些路线后来证明是死路,但这也是有用信息,因为后来者不需重走;有时一个队宣布登顶,但云开雾散后发现前面还有更高更险的山峰。所有的队员都受到雪崩的威胁,担心随时被它冲下;在前进的道路上往往有各种料想不到的障碍,各队经常不得不改变路线。
较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为什么表现出更大的多样性?
经济学家的标新立异
凯恩斯思想源头的多样性
经济现实的多样性
验证困难
多样性并不是坏事
经济学家的标新立异
经济学家需要推销自己的智力产品,为此使自己的智力产品与众不同,“Labelling”成为通用做法。
理论上的分化同样也在政策层面发生。
凯恩斯思想源头的多样性
从经济思想史角度讲,宏观经济学源于凯恩斯的《通论》。宏观经济学家大多是在理解、修正或拒绝、攻击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思想。
《通论》内容极其丰富,“八面玲珑且含混不清”,耶格尔曾指出凯恩斯本人“在同一本书的不同部分骑几匹不同的马”,因此,后人研究的多样性也就不可避免了。
经济现实的多样性
宏观经济学被要求解释经济现象,解决宏观经济问题
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多样性及“与时俱进”的特点为宏观经济学多样性提供了现实的土壤(1930s, 1960s, 1980s)
验证困难
现实经济的复杂性使得对宏观经济理论的验证非常困难,难以证实或证伪。
没有一个“能够结束所有争论的最终标准或最终裁决者”。
宏观经济学还要受到不同意识形态(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激进主义等)的影响。
所以宏观经济学表现为在拒绝方面明显的无能,或者说表现出很强的宽容性。
多样性并不是坏事
各种流派在彼此间的交流和交锋、攻击和辩护之中向前发展。
“一旦战场上没有了敌人,老师们和同学们就都在各自的岗位上睡着了。”——J. Mill
相当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保持了不断发展的势头。